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人也。初为王世充洧州长史。武德元年,与王世充所署洧州刺史崔枢以州城归国,授邹州别驾,累除右武候长史。
初未知名,李勣、尉迟敬德亦言之,乃引入幕府。时太宗为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所忌,因召公谨,问以自安之策,对甚合旨,渐见亲遇。及太宗将讨建成、元吉,遣卜者灼龟占之,公谨自外来见,遽投于地而进曰:“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太宗深然其言。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上表请置屯田以省转运,又前后言时政得失十余事,并见纳用。后遣李靖经略突厥,以公谨为副,公谨因言突厥可取之状曰:“颉利纵欲肆情,穷凶极暴,诛害良善,昵近小人,此主昏于上,其可取一也。又其别部同罗、仆骨、回纥、延陀之类,并自立君长,将图反噬,此则众叛于下,其可取二也。突厥被疑,轻骑自免;拓设出讨,匹马不归;欲谷丧师,立足无地,此则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颉利疏其突厥,亲委诸胡,胡人翻覆,是其常性,大军一临,内必生变,其可取五也。华人入北,其类实多,比闻自相啸聚,保据山险,师出塞垣,自然有应,其可取六也。”太宗深纳之。破定襄,败颉利,玺书慰劳,进封邹国公。
转襄州都督,甚有惠政。卒官,年三十九。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日在辰,不可哭泣,又为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遂哭之。赠左骁卫大将军,谥曰“襄”。十三年,追思旧功,改封郯国公。十七年,图形于凌烟阁。永徽中,又赠荆州都督。
史臣曰:公谨投龟定议,志助储君。所谓谋臣,知机识变。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旧唐书·卷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甚合旨,渐见亲遇 表被动,“受到” |
B.太宗深然其言 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
C.十七年,图形于凌烟阁 古今异义,“画出形貌” |
D.有唐之盛,斯实赖焉 固定称谓,“现有的唐朝” |
A.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
B.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
C.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
D.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
A.幕府:军队主将府署设在帐幕内,因此称“幕府”,后也称军政官员的参谋团队。 |
B.屯田:古时封建王朝组织士兵或农民在官地进行开垦耕作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
C.出次: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也指派出军队驻扎。文中即指后者。 |
D.凌烟阁:唐朝为表彰功臣所建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因“二十四功臣”闻名于世。 |
A.张公谨有才学。李建成、李元吉嫉妒李世民,李世民召见张公谨问自安之策,张公谨对答很合乎李世民的心意,渐渐得到重视。 |
B.张公谨有勇力。玄武门之变时,他与长孙无忌等九人闭门奋力把守,挡住了建成、元吉属下兵马的强势进攻。后被封定远郡公。 |
C.张公谨有见识。在李靖讨伐突厥时,张公谨作为副手向唐太宗进言,列举了六条可以战胜突厥的缘由。后来唐军果然大获全胜。 |
D.张公谨受恩遇。唐太宗听到张公瑾在襄州都督任上病逝的消息,为他痛哭,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谥曰“襄”,后改封郯国公。 |
A.初未知名,李勣、尉迟敬德亦言之 翻译:当初他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李勣、尉迟敬德也都(向李世民)提及他。 |
B.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 翻译:等到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的党羽前来攻打玄武门,军势非常强盛。 |
C.又前后言时政得失十余事,并见纳用。 翻译:又前前后后进呈十多件关于时事政治得与失的建议,一并被采纳施行。 |
D.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