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祖鷟,字文成,聪警绝纶,书无不览。为儿童时, 梦紫色大鸟,五彩成文,降于家庭。其祖谓之曰:“五色赤文,凤也;紫文,鷟鸑也,为凤之佐,吾兒当以文章瑞于明廷。”因以为名字。初登进士第,对策尤工, 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赏之曰:“如此生,天下无双矣!”调授岐王府参军。又应下笔 成章及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鷟凡应八举,皆登甲科。再授长安尉,迁鸿胪丞。
荐少精史传,颜真卿一见叹赏之。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其才可当史任, 乃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既至阙下,以母老疾,竟不拜命。母丧阕,礼部侍郎 于邵举前事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硃泚之乱,变姓名伏匿城中,因著 《史遁先生传》。德宗还宫,擢拜左拾遗。贞元元年冬,上亲郊。时初克复,簿籍多失,礼文错乱,乃以荐为太常博士,参典礼仪。四年,回纥和亲,送咸安公主入蕃,以荐为判官,转殿中侍御史。使还,转工部 员外郎,改户部本司郎中。十一年,拜谏议大夫,仍充中馆修撰。
时裴延龄恃宠,谮毁士大夫。荐欲上书论之,屡扬言未果。延龄闻之怒,奏曰:“谏官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则领史职者不宜兼谏议。”德宗以为然。荐为谏议月余,改秘书少监。延龄排摈不已,会差使册回纥毗伽怀信可汗及吊祭,乃命荐兼御史中丞,入回纥。二十年吐蕃赞普死以荐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涉蕃界二千余里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吐蕃传其柩以归 顺宗即位,凶问至,诏赠礼部尚书。
荐自拾遗至侍郎,仅二十年,皆兼史馆修撰。三使绝域,皆兼宪职。以博洽多能,敏于占对被选。有文集三十卷,及所撰《五服图》、《宰辅略》、《灵怪集》、 《江左寓居录》等,并传于时。
(选自《旧唐书·张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年/吐蕃赞普死/以荐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涉蕃界二千余里/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叶蕃传其柩以归/
B.二十年/吐蕃赞普死/以荐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人吐蕃吊祭使涉蕃界/二千余里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吐蕃传其柩以归/
C.二十年/吐蕃赞普死/以荐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涉蕃界/二千余里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吐蕃传其柩以归/
D.二十年/吐審赞普死/以荐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充入吐蕃吊祭使/涉蕃界二千余里/至赤岭东被病/殁于纥壁驿/吐蕃传其柩以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彩,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和《鸿门宴》“成五采”中的“五采”意同。
B.甲科,古代科举考试的进上第分三甲,在文中意为科举考试中居于殿试前三位。
C.阙下,宫阙之下,代指帝王所居住的宫殿,还可以借指京城。
D.回纥,我国古代民族名,在唐代贞元四年自请改称回鹘,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荐精通史传,撰著文献典籍。他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后来考取功名,曾经任职史馆修撰,撰著《五服图》《宰辅略》等多部书籍。
B.张荐受人赏识,被多人举荐。他先受到颜真卿的赏识,后来受到李涵的推荐,因母亲年老患病而不接受任命,服丧结束后又被于邵提议任职。
C.张荐正直敢言,不畏朝中权要。他反感宠臣裴延龄的做法,裴延龄听说后非常愤怒,向唐德宗上奏,使张荐的官职从谏议大夫变成秘书少监。
D.张荐出使边疆,身负重任殉职。他先后受命出使回纥、吐蕃,都兼任御史一类的官职。出使吐蕃到达赤岭东时得病,不幸殉职,受到皇帝追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赏之曰:“如此生,天下无双矣!”
(2)时裴延龄恃宠,谮毁士大夫。荐欲上书论之,屡扬言未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7 08: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恭仁,弘农华阴人,隋司空、观王雄之长子也。隋仁寿中,累除甘州刺史。恭仁务举大纲,不为苛察,戎夏安之。文帝谓雄曰:“恭仁在州,甚有善政,非唯朕举得人,亦是卿义方所致也。”大业初,转史部侍郎。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荻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谓曰:“我闻破陵之阵,唯卿力战,功最难比。虽知卿奉法清慎,都不知勇决如此也。”时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等皆受诏参掌选事,多纳贿赂,士流嗟怨。恭仁独雅正自守,不为蕴等所容,由是出为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时天下大乱,行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还江都。高祖甚礼遇之,拜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素习边事,深悉羌胡情伪,推心驭下,人吏悦服,自葱岭已东,并入朝贡。未几,遥授纳言,总管如故。俄而突厥颉利可汗率众数万奄至州境,恭仁随方备御,多设疑兵,颉利惧而退走。属瓜州刺史贺拔威拥兵作乱,朝廷惮远,未遑征讨。恭仁乃募骁勇,倍道兼进,贼不虞兵至之速,克其二城。恭仁悉放俘虏,贼众感其宽惠,遂相率执威而降。贞观五年,迁洛州都督。太宗曰:“洛阳要重,古难其人。朕之子弟多矣,恐非所任,特以委公也。”恭仁性虚澹,必以礼度自居,来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恭仁弟师道,桂阳公主,弟子思敬,尚安平公主,连烟帝室,益见崇重。后以老病乞骸骨,听以特进归第。十三年卒,册赠开府仪同三司,陪葬昭陵,曰孝。

(选自《旧唐书·杨恭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B.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C.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D.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部分游牧民族首领的尊号。
B.尚公主,尚指仰攀婚姻;尚公主意即和公主成婚。文中公主出嫁称为下降。
C.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这是古代官吏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
D.谥号,古时专用于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恭仁身出名门,功业显赫。他出任地方官时,颇有政绩,且具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著,以至隋朝两代帝王都对此大加赞赏。
B.杨恭仁为人正直,坚守道义。他雅正自守,遭到裴蕴等人的排挤,因此出京担任河南道大使,但因被贼寇打败而未能到任。
C.杨恭仁熟知边情,深得人心。他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又能推心驭下,受到官吏和百姓的拥戴,后又吓退突厥颉利可汗。
D.杨恭仁才能出众,很受尊崇。他被唐太宗委以重任,授予洛州都督之职;他的弟弟和侄子都与皇室联姻,一门颇受赏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仁乃募骁勇,倍道兼进,贼不虞兵至之速,克其二城。
(2)恭仁性虚澹,必以礼度自居,未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遺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用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方式的一种,从汉文帝开始。
B.昭穆,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后泛指宗族辈分。
C.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之时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D.起复,文中指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应召任职;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少年聪敏,善写文章。年幼的张九龄非常聪明,善于作文;十三岁时上书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被认为前途无量。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张九龄不仅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而且还反对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C.张九龄富有谋略,深受信任。张九龄因为母亲去世回到故乡,被起用再次出任中书侍郎时,常常有秘奏被皇帝采用。
D.张九龄明察秋毫,富有远见。张九龄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就指出其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借机除掉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征丁壮,储廪实。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唯公所意,谁敢不从。”真卿借兵千人。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真卿上疏曰:“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何则?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其激切如此。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希烈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曰:“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曰:“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B.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C.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D.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词藻,尤书。    工:擅长。
B.乃会文士, 阳:山之南
C.仆幸家,得其虚实  寓:居住
D.举刃以之, 拟:比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为了迷惑安禄山,暗地里做好防卫的准备。平时却和文人们在外游玩,不理政务,安禄山认为文人不值得担忧。
B.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并尊颜真卿为长者,并说清河县积蓄多,积蓄够颜真卿用三次。
C.元载任用私党,害怕被别人说坏话,就提出有事先向长官报告,再由长官报告宰相,最后宰相报告皇帝。此事遭到颜真卿激烈反对。
D.李希烈反叛,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出使,晓谕李希烈归顺颜真卿,最终被李希烈所杀,德宗下诏对他的忠诚给予很高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征丁壮,储廪实。
(2)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崔沔,京兆长安人,周陇州刺史士约玄孙也。自博陵徙关中,世为著姓。父皑,库部员外郎、汝州长史。沔淳谨,口无二言,事亲至孝,博学有文词。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再转陆浑主簿。秩满调迁,吏部侍郎岑羲深赏重之,谓人曰:“此今之郗诜也。”特表荐擢为左补阙,累迁祠部员外郎。沔为人舒缓,讷于造次,当官正色,未尝挠沮。睿宗时,征拜中书舍人。时沔母老疾在东都,沔不忍舍之,固请闲官,以申侍养,由是改为虞部郎中。无何,检校御史中丞。时监察御史宋宣远,恃卢怀慎之亲,颇犯法,沔举劾之。又姚崇之子光禄少卿彝,留司东都,颇通宾客,广纳贿赂,沔又将按验其事。姚、卢时在政事,遽荐沔有史才,转为著作郎,其实去权也。开元七年,为太子左庶子。母卒,哀毁逾礼,常于庐前受吊,宾客未尝至于灵座之室,谓人曰:“平生非至亲者,未尝升堂入谒,岂可以存亡而变其礼也。”中书令张说数称荐之。服阕,拜中书侍郎。或谓沔曰:“今之中书,皆是宰相承宣制命。侍郎虽是副贰,但署位而已,甚无事也。”沔曰:“不然。设官分职,上下相维,各申所见,方为济理。岂可俯默偷安,而为怀禄士也!”自是每有制敕及曹事,沔多所异同,张说颇不悦焉。寻出为魏州刺史,奏课第一,征还朝廷,分掌吏部十铨事。以清直,历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既善礼经,朝廷每有疑议,皆取决焉。二十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崔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
B.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
C.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由是大知名/
D.初应制举/对策高第/俄被落第者所援/则天令所司重试/沔所对策又工/于前/为天下第一/由是大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满,指的是古代官吏任期届满。文中崔沔就是任期届满调迁,而后被岑羲表荐提拨为左补阕的。
B.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服。《宋史·列传第二十二》:“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中“服阕”也是这个意思。
C.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明以后一般一帝一号。
D.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唐以后,官位渐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沔德才兼备。他是北周陇州刺史崔士约的玄孙,口中从来不会多说二话,学问非常广博而且富有文采,非常善于写文章。
B.崔沔孝敬母亲。他的母亲年老患病,崔沔不忍心离开母亲,坚决请求担任职务清闲的官职,来尽到奉养母亲之责,因此被改授虞部郎中。
C.崔沔为官清廉。姚崇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崔沔审查这件事。姚崇、卢怀慎当时执掌政事,不计前嫌,举荐崔沔有才,转而授官著作郎。
D.崔沔坚持政见。当有拟订诏敕或官署里的事时,常有不同意见,张说很不高兴。被贬魏州刺史,后因考核政绩为第一,被征召回朝廷。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沔为人舒缓,讷于造次,当官正色,未尝挠沮。
(2)设官分职,上下相维,各申所见,方为济理。岂可俯默偷安,而为怀禄士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震,世为田家,以财雄于乡里。震屡出家财以助边军,韦收荐震才用于节度使严武,及严武移西川,署为押衙,改恒王府司马。严武以宗姓之故军府之事多以委之严武卒乃罢归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奏为凤州刺史加侍御史丁母忧罢起复本官兼御史中丞。为政清严,兴利除害,远近称美。在凤州十四年,能政不渝。及朱此窃据京城,李怀光屯军成阳,又与之连结。此令腹心穆庭光、宋瑗等赍白书诱震同叛,震集众斩庭光等。时李怀光连贼.德宗欲移幸山南。震既闻顺动,遣吏驰表往奉天迎驾,仍令大将张用诚领兵五千迎护,上闻之喜。既而用诚为贼所诱,欲谋背逆,朝廷忧之。会震又遣牙将马勋奉表迎候。勋既得震符,乃请壮丁五人偕行。用诚以勋未知其谋,乃以数百骑迎勋,勋与俱之传舍。勋先聚草发火于驿外,军士争附火。勋出怀中符示之日:“大夫召君。”用诚惶惧起走,壮士自背束手而擒之。于是缚用诚送州,震杖杀之。拔其副将,使率其众迎驾。寻加震检校户部尚书。三月,德宗至梁州。山南地贫,粮食难给,宰臣议请幸成都府。震奏日:“山南地接京畿,李晟方图收复,藉六军声援。如幸西川,则晟未见收复之期也。幸陛下徐思其宜。”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以采稆为事,虽节察十五郡,而赋额不敌中原三数县。自安、史之后,多为山贼剽掠,户口流散大半。洎六师驻跸,震设法劝课,鸠聚财赋,以给行在,民不至烦,供亿无阙。其年六月,收复京城,诏改梁州为兴元府,以震为兴元尹。贞元十五年六月卒,时年七十六,废朝三日,册赠太保,赙布帛米粟有差。及丧将至,令百官以次赴宅吊哭。
(节选自《旧唐书·严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严武以宗姓之/故军府之事多/以委之,严武卒/乃罢/归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奏为凤州刺史/加侍御史/丁母忧罢/起复本官/兼御史中丞
B.严武以宗姓之故/军府之事多以委之/严武卒/乃罢归/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奏为凤州刺史/加侍御史/丁母忧罢/起复本官/兼御史中丞
C.严武以宗姓之故/军府之事多/以委之严武/卒乃罢归/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奏/为凤州刺史加侍/御史丁母忧罢/起复本官/兼御史中丞
D.严武以宗姓之/故军府之事多以委之严武/卒乃罢归/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奏为凤州刺史/加侍御史/丁母忧/罢起/复本官/兼御史中丞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立的掌管地方的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B.京畿:古代之国都所在地,周代称为“王畿”,汉魏时期始有“京畿”之称,指长安、洛阳地区。
C.传舍: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之地,后来泛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D.驻跸:文中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后来泛指跟帝王行止有关的事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震兴利除害,远近称美。曾因多次出资助边被韦收推荐到严武处任职;后来斩杀朱此心腹以及自己属下欲叛变的将领。
B.严震行事果敢,忠心朝廷。他不为叛贼利诱所动,得知皇帝欲移驾山南,他即遣吏驰表往奉天迎驾。
C.严震志虑周全,富有远见。面对宰臣议请德宗移幸成都府,严震却向德宗分析山南的战略位置以及对于李晟收复此地的现实意义,建议德宗仔细考虑此事。
D.严震仗义疏财,体恤百姓。梁、汉百姓生产艰辛、收获甚少,严震设法鼓励百姓生产、聚集财富,充分满足皇上驻跸之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令腹心穆庭光、宋瑗等赍白书诱震同叛,震集众斩庭光等。
(2)用诚惶惧起走,壮士自背束手而擒之。于是缚用诚送州,震杖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