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B.再迁,再提升。古代升官职称为“迁”。
C.太子詹事,中国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D.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也指中书省或秘书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皇上也听从了他的建议。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2)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0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仁愿,华州下邦人也。本名仁宣,以音类睿宗讳改焉。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时有御史郭霸上表称则天是弥勒佛身,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州人王庆之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皆请仁愿连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为有识所重。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书战图以奏。每阵必画承景躬当矢石、先锋御贼之状,则天叹曰:“御史乃能尽诚如此!”擢拜右肃政台中丞,令仁愿叙录承景下立功人。仁愿未发都,先问承景对阵胜负之状。承景身实不行,问之皆不能对,又虚增功状。仁愿廷奏承景周上之罪,于是左迁崇仁令,擢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在朔方,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泚、鄂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寻加镇军大将军。睿宗即位,以老致仕。开元二年卒,赠太子少傅,傅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为监护使。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B.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C.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D.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己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讳即避讳,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B.五品即九品官阶的第五级。九品是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知县为第九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
C.祖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也举行了这种仪式。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中的“表”即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守正不阿,忠于李唐。凤阁舍人张嘉福等人请求将武承嗣立为皇太子,并邀请张仁愿一起签名上表,遭到他严辞拒绝。
B.张仁愿善于明察,坚持原则。监察御史孙承景报告作战情况,受到武则天高度赞扬。张仁愿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结果孙承景被贬官。
C.张仁愿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朔方任职期间,他奏请任用张敬忠、何鸾、寇流、王易从等人,这些人都著称于世,许多人做到高官。
D.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并奏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
(2)春还朝,秋复督军备边。中宗赋诗祖饯,赏赐不可胜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归谓其妻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共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旦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B.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C.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D.天后重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
B.“父忧”是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C.“食邑”秦汉以前以采邑为食禄,唐宋时作为一种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D.“谥”是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灵”,同情的如“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
(2)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京城至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一般用“孟、仲、季”来表示。
C.“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皆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D.“赠”指古代朝廷对已死的功臣本人追封官爵,一般追封官职都比他生前的官职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非益州司马。为此,益州的百姓属吏专门编了顺门溜,称赞杜景俭的心意与上天(天子)相通,料事如神。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徐二人的方式与来侯二人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皇帝施政“有亏礼典”,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táo)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lěi)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kǎn lǎn 意为困顿,不顺利。)终身。

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