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亦雅相器重   雅:甚,很
B.窃觇之   觇:察看
C.帝尝从容谓导曰   从容:镇定自若
D.导忝荷重任   忝:有愧于,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和“迁”古代都指官职调动。“迁”一般表示官职升降,“徙”则表调职。
B.九州,中国的别称。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具体是哪九个,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C.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给曹操的谥号。
D.禊,古代传统民俗,官吏百姓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导自幼气质出众,张公见其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
B.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即为此深感忧虑。
C.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2)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9 03:2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穆之字宪祖,小字武生,名犯王靖后,故行字,后又以桓温母名宪,乃更称小字。穆之果毅有父风,安西将军庾翼以为参军。袭爵州陵侯,翼等专威陕西,以子方之为建武将军,守襄阳。方之年少,翼选武将可信杖者为辅弼,乃以穆之为建武司马。俄而翼薨,大将干瓒、戴羲等作乱,穆之与安西长史江虨、司马朱焘等共平之。桓温代翼,复取为参军。从温平蜀。寻除扬威将军、颍川太守,随温平洛,入关。温将旋师,以谢尚未至,留穆之以二千人卫山陵。升平初,迁督宁州诸军事、扬威将军、宁州刺史。以桓温封南郡,徙穆之为建安侯,复为温太尉参军。加冠军将军,以所募兵配之。温伐慕容暐,使穆之监凿钜野百余里,引汶会于济川。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俄而徙督扬州之义成荆州五郡雍州之兆军事、襄阳义成河南三郡太守。顷之,以疾解职,诏以冠军征还。苻坚别将寇彭城,复以将军假节、监江北军事,镇广陵。穆之以为戍在近畿,无复军警,不宜加节,上疏辞让,许之。苻坚别将围襄阳,诏穆之就上明受桓冲节度。冲使穆之游军沔中。穆之始至,而朱序陷没,引军还郡。坚众又寇蜀汉,梁州刺史杨亮、益州刺史周仲孙奔退,冲使穆之督梁州之三郡军事、右将军、西蛮校尉、益州刺史、领建平太守、假节,戍巴郡。以子球为梓潼太守。穆之与球伐坚,至于巴西郡,以粮运乏少,退屯巴东,病卒。追赠中军将军,曰烈。

(节选自《晋书·毛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B.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C.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D.及温焚舟步归/使穆之督东燕四郡军事/袁真以寿阳叛/温将征之/穆之以冠军领淮南太守/守历阳/真平/余党分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在这里是避讳的意思,避讳的范围并无统一的规定,总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B.升平,皇帝的年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汉武帝时期;祈求江山永固的年号有开元、太始等。
C.刺史,“刺”是栓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均有特定原因。
D.谥,即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性的文字,其长短字数不一,或一两个字,也可能有二十多个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穆之尽心尽力,辅助庾翼父子。他果敢勇毅,有其父亲的风范,承袭州陵侯爵位,除了辅佐庾翼本人外,还尽心辅助庾翼的儿子庾方之。
B.毛穆之审时度势,凸显品德高尚。他在抗击进犯彭城的苻坚军队后,认为广陵靠近京都不再有军事警报,因此请求将符节上交,朝廷同意。
C.毛穆之深得重用,担任多个官职。他除了两次担任参军一职外,还担任了建武司马、扬威将军、颍川太守、宁州刺史和梓潼太守等多个职位。
D.毛穆之多次作战,可谓战功显赫。他跟随桓温平定蜀地之乱,又到洛阳平叛;后来还跟随桓温监督开凿钜野渠一百多里,引汶水汇到济川。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之年少,翼选武将可信杖者为辅弼,乃以穆之为建武司马。
(2)穆之与球伐坚,至于巴西郡,以粮运乏少,退屯巴东,病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太傅东海王越闻其名,辟为掾,任达不拘,寻坐家僮取官稿除名。越寻更辟之,转参军事。鲲以时方多故,乃谢病去职,避地于豫章。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以讨杜弢功封咸亭侯。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鲲不徇功名,无砥砺行,居身于可否之间,虽自处若秽,而动不累高。敦有不臣之迹,显于朝野。鲲知不可 以道匡弼,乃优游寄遇,不屑政事,从容讽议,卒岁而已。尝使至都,明帝在东宫见之,甚相礼之。问曰:“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答曰:“陛下明鉴。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及敦将为逆,谓鲲曰:“刘隗奸邪,将危社稷。吾欲除君侧之恶,匡主济时,何如?”对曰:“隗诚始祸, 然城狐社鼠也。”敦怒曰:“君庸才,岂达大理。”出鲲为豫章太守,又留不遣,藉其才望,逼与俱下。初,敦谓鲲曰:“吾当以周伯仁为尚书令,戴若思为仆射。”及至都,复曰:“近来人情何如?”鲲对曰:“明公之举,虽欲 大存社稷,然悠悠之言,实未达高义。周顗、戴若思,南北人士之望,明公举而用之,群情帖然矣。”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敦既不能用,内亦不悦。军还,使之郡,涖政清肃,百姓爱之。寻卒官,时年四十三。敦死后,追赠太常,谥曰康。子尚嗣,别有传。
【注】①端委:礼服,指穿着礼服。②城狐社鼠:狐狸在城墙上打了一个洞便住在里面,老鼠在土地庙里打了个洞也住在里面。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
B.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
C.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己
D.是日/敦遣兵收周/戴/而鲲弗知/敦怒曰/君粗疏邪/二子不相当/吾已收之矣/鲲与顗素相亲/重闻之愕然/若丧诸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章,为南昌的古称,隋朝罢豫章郡,置洪州。王勃《膝王阁序》中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写就是这一地名的演变。
B.母忧,指母亲去世。在古代也可用“丁内艰”“失恃”指母亲离世,而“丁外艰”“失怙”则通常称遭逢父亲丧事。
C.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多指代太子。文中称明帝在东宫见谢鲲,可见明帝此时身份还是太子。
D.陛下,对帝王的尊称。由“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而来,同时“联”可为帝王的自称,“黔首”“黎元”也可作为帝王的谦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鲲随性洒脱,多才多艺。他有见识,但并不怎么注重修饰威严的仪表,喜欢《老子》《易经》,能啸歌,也善于弹琴。
B.谢鲲不求功名,不重操行。他处世在可与不可之间摇摆不定,虽然他自己处世好像同流合污,但是行事并不连累他的高洁。
C.谢鲲不同时事,自甘隐逸。他认为当时正是多事之秋,曾辞去官职,到豫章避乱:对王敦叛逆的行迹,他无心匡正,只是优游岁月,直到去世。
D.谢鲲正言作答,犯颜直谏。他认为刘魄不过是依仗他人为非作歹而已,周顗、戴若思该出任期廷要职,这些都触怒了王敦。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之举,虽欲大存社稷,然悠悠之言,实未达高义。
(2)是时朝望被害,皆为其忧。而鲲推理安常,时进正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传(节选)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乘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甘所重,皆此类也。毎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義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那,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牵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B.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C.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D.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书郎,官名,魏时始置,属于中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
B.护军是中国古代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C.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是由草隶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
D.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指日暮,比喻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热衷仕途,求职并非一帆风顺。王羲之担任秘书郎后,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此后他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却未得到准许。
B.王羲之直率任性,生性对鹅情有独钟。王羲之对老妇烧煮善于鸣叫的鹅非常惋惜,道士让他书写《道德经》换群鹅时,他欣然提笔。
C.王羲之擅长书法,书法深得世人看重。王羲之在门生家几案上写的字被误刮,门生懊恼了多日;给老妇的竹扇上写了字后,人们竞相购买。
D.王羲之非常自负,常与钟繇、张芝相比。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可以与钟繇比肩,并说如果自己也像张芝一样沉迷练习,造诣未必在张芝之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诣门生家,见茉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2)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
【小题5】王羲之晚年钟情于游山赏水,追求人生乐趣。试比较分析本文与《兰亭集序》中分别是采用什么方式表现这种情趣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原文,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B.原文“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小题4】把下列句子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高崧字茂琰,广陵人也。父悝,封建昌伯。崧少好学,善史书。总角时,司空何充称其明惠。充为扬州,引崧为主簿,益相钦重。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父去职。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遂停丧五年不莽,表疏数十上。帝哀之,乃下诏曰:“悝备位大臣,违宪被黜,事已久判。其子崧求直无已。今特听传侯爵。”由是见称。简文帝辅政,引为抚军司马。时桓温擅威,率众北伐,军次武昌,简文患之。崧曰:“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反旆。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若有异计,请先衅鼓。”便于坐为简文书草曰:“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运转之艰,古人之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须所以深用惟疑,在乎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噂沓,想足下亦少闻之。荀患失之,无所不至。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如其不然者,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国,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在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温得书,还镇。崧累迁待中。是时谢万为豫州都督,疲于亲宾相送,方卧在室。崧径造之,谓曰:“卿今疆理西藩,何以为政?”万粗陈其意。崧便为叙刑政之要教百言。万遂起坐,呼崧小字曰:“阿酃!故有才具邪!”哀帝雅好服食,崧谏以为“非万乘所宜。陛下此事,实日月之一食也”。后以公事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高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B.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C.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D.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绾在头上,后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艰,旧时指父亲的丧事。母亲的丧事用“忧”。遭遇父母丧事称“丁艰(忧)”。
C.衅鼓,上古时候的一种祭礼,在战争时,杀人或杀牲用血涂抹在鼓的表面。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指代天子、帝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崧孝顺执着,声名显扬。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上表疏几十份,为父申冤,皇帝也被他感动了,并下诏恢复了他父亲的爵位。
B.高松忠心为国,敢于谏言。面对桓温擅权,他提出先礼后兵的策略;皇上喜欢服食丹药,他向皇上直言,这不是皇上应该做的。
C.高崧卓有才华,才思敏捷。为应对桓温擅权,他为简文帝草拟文书,当场立就;谢万为处理政务头痛时,他主动进言,口若悬河。
D.高崧富有韬略,长于辞令。给恒温写信,晓以利害,恩威并重,迫使他最终归还抢占的城镇;与谢万讨论政事,谢万对他叹服不已。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
(2)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