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
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
子奕嗣。奕字次孙,仕至平东将军。威弟罴,字季象,亦有干用,仕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选自《晋书·胡威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早厉志尚 志尚:志向;理想
B.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风化:风气
C.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   假借:凭借;借助
D.威弟罴,字季象,亦有干用 干用:才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省:古代称女子早晚向亲长问安为“定省”;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B.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又有持节、假节。“节”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信物,因用途不同而种类繁多。
C.嗣: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册、司联合起来表示“关于子承父业的皇帝批文”。本义: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后或传业给嫡长子。
D.太康:晋武帝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叫年号,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高祖、太宗、永乐、康熙等。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归途中又亲自放驴,住马圈,料理生活,生活节俭。
B.胡质身居官位却很清正。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所挣工资的节余,并非不义之得。
C.胡质属下都督力图逢迎,为获得胡质的青睐,他设法在胡威归家途中巴结资助,并巧妙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D.晋武帝十分赏识胡质。在胡威直言他治理政事太宽松后,觉得胡威值得信任,就授予了胡威使持节、尚书、前将军等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
(2)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11:1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任旭。字次龙。临海章安人也。父访,吴南海太守。旭幼孤弱,儿童时勤于学。及长,立禄清修。不染流俗。乡曲推而爱之。郡将蒋秀嘉其名。请为功曹。秀居官贪秽,每不奉法,旭正色苦谏。秀既不纳。旭谢去,闭门讲习,养志而已。久,秀坐事被收,旭狼狈营送,秀慨然叹日:“任功重真人也,吾违其说言,以至此,复何言哉!”寻察孝廉,郎中,州都仍举为郡中王,固辞归家。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旭清贞洁素,学识通博。诏下州郡以礼发遣。旭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寻天下大乱,陈敏作逆、江东名毫并见羁繁,惟旭与贺循守死不回,敏卒不能屈。

②元帝初镇江东,闲其名,召为参军,手书与旭,欲使必到,旭固辞以疾。后帝进位镇东大将军。复召之:反为左丞相。辟为祭酒,并不。中兴建,公车征,会遭母忧。于时司空王导启立学校。选天下明经之士,旭与会稽虞喜俱以隐学被召。事未行,会有王敦之难,寻而帝崩。事遂寝。明帝即位,又征拜给事中,旭称疾笃,经年不到,尚书以留除名,仆射荀崧议以为不可。太宁末。明帝复下语备礼征旭,始下帝崩。咸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廷谓宝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不行。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三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郎中(__________)   (2)并不(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尚书以留(   )
A.迟延 B.考核 C.根据 D.计较
(2)事不行(   )
A.终于 B.竟然 C.最终 D.通“境”,境遇,遭遇
【小题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寻天下大乱,陈敏作逆、江东名毫并见羁繁,惟旭与贺循守死不回,敏卒不能屈。
【小题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1)久   (2)故声闻过情,君子耻
B.(1)以至此 (2)徘徊斗牛之间
C.(1)旭朝廷多故   (2)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1)始下帝崩 (2)墙往往
【小题5】第①段写了蒋秀的言行,其主要作用是
【小题6】依据第②段,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任旭的主要品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⑤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⑥。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或曰:自古忠孝难两全,百善孝为先。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⑤安乐公: 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投降,随后被迫迁往洛阳,魏帝封其为安乐公。⑥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B.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C.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D.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少仕蜀,为郎 既自以心为形役
D.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李密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2)人之常情,先孝后忠,此所以官吏有良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中书令。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及石季龙死,裒上表请伐之,即日戒严,直指泗口。裒率众三万径进彭城,河朔士庶归降者日以千计,裒抚纳之,甚得其欢心。先遣督护徐龛伐沛,获伪相支重,郡中二千余人归降。鲁郡山有五百余家,亦建义请援,裒遣龛领锐卒三千迎之。龛违裒节度,军次代陂,为石遵将李菟所败,死伤太半,龛执节不挠,为贼所害。裒以《春秋》责帅,授任失所,威略亏损,上疏自贬,以征北将军行事,求留镇广陵。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时石季龙新死,其国大乱,遗户二十万口渡河,将归顺,乞师救援。会裒已旋,威势不接,莫能自拔,皆为慕容皝及苻健之众所掠,死亡咸尽。裒以远图不就,忧慨发病。及至京口,闻哭声甚众,裒问:“何哭之多?”左右曰:“代陂之役也。”裒益惭恨。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

(节选自《晋书·卷九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B.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C.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D.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陈情表》中“二州牧伯”的“牧伯”是州牧、方伯的合称。
B.“领”文中表示代理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语还有“行”“署”“假”“摄”“权”。
C.《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的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裒从不品头评足,气度弘远。“其外无臧否”“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年轻时就受到人们的推崇,享有盛誉。
B.褚裒为官清廉简约。虽然身为方伯,但还常常和自己的童仆去打柴。
C.褚裒谦让知退、善用人才。他坚决辞让开府之职,积极推荐的人才,都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D.褚裒一心为民。他因为未能及时救援遗民及代陂之役失利惭恨而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2)龛违裒节度,军次代陂,为石遵将李菟所败,死伤太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厢: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B.门生:原指转相传授学业者,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业者为门生。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C.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情况。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D.《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小题3】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醮:jiào古冠礼、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③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门人之游夏 方:相比,和……齐等
B.后刘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   阕:事情结束
C.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出:出任、出仕
D.自失分怀怨 以:因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李密认为安乐公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安乐公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C.李密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与人写信袒露心迹,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于末章表明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官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2)《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