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5 06:46: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④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初丞相府史
②吏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能为人所不能为
A.①征召  ②回头  ③如果B.①开辟  ②照顾  ③真诚
C.①躲避  ②拜访  ③真实D.①征召  ②只是  ③确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默解与之,挽车去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今我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权略诡辩之士,方重于世 才美不外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当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
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磕头道歉。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
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
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
【小题5】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概括。
【小题6】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三、在横线处写出诗句原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也。少为郡吏,更始立,以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俊为长史。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从击铜马于清阳,进至蒲阳,拜强弩将军。与五校战于安次,俊下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余里,斩其渠帅而还。光武望而叹曰:“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五校引退入渔阳,所过虏掠。俊言于光武曰:“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光武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堡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收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及军还,光武谓俊曰:“困此虏者,将军策也。”及即位,封俊为列侯。建武二年春,攻国贼,下四县,更封新处侯。引击顿丘,降三城。其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强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吴汉言于帝曰:“非陈俊莫能定此郡。”于是拜俊泰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张步闻之,遣其将击俊,战于赢下,俊大破之,追至济南,收得印绶九十余,稍攻下诸县,遂定泰山。五年,与建威大将军耿介共破张步。时琅邪未平,乃徙俊为琅邪太守,领将军如故。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八年,张步畔,还琅邪,俊追讨,斩之。帝美其功,诏俊专征青、徐。俊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百姓歌之。数上书自请,愿奋击陇、蜀。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十三年,增邑,封祝阿侯。明年,征奉朝请。二十三年卒。子浮嗣,徙封蕲春侯。

(节选自《后汉书·陈俊列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不战而也 殄:消灭、歼灭
B.放散在野者,收取之 因:于是、就
C.攻下诸县,遂定泰山 稍:稍微、略微
D.子浮,徙封蕲春侯 嗣:承袭爵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B.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C.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D.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俊年少为吏,戎马一生。他先追随刘嘉,后经刘嘉引荐跟随刘秀,历任安集掾、强弩将军、强弩大将军等职,被封为祝阿侯,在奉朝请任上去世。
B.陈俊一心为主,智勇双全。安次一役,陈俊持短兵交战,击退敌军,斩其首领;陈俊又建议光武帝断绝敌粮源,结果敌人因无处掳掠而自行溃败。
C.陈俊屡建奇功,请命不已。他先后平定匡城、金门,攻占南武阳,后在泰山太守任上斩杀张步。因陇、蜀未平,他多次请命出征,皇帝没有同意。
D.陈俊声名远扬,深受爱戴。陈俊调任琅邪太守,一进入齐地界,盗贼就分散逃窜;到任后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治政措施深得民心,受到百姓称赞。
【小题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
(2)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B.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D.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学问和技能;也可指《诗经》六艺,即风、雅、颂、赋、比、兴。
B.公府,我国古代官署名,指三公(太尉、丞相、太师)的公署,公府的职权重大,属于中央一级官府机构。
C.公车,汉代官署名。汉代有以公家马车送应试举人赴京赶考的传统,后来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征拜,征聘并授予官职。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任职;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志向高洁,不尚虚浮。他才高而淡静,多次被征召也不去就任,不好结交世俗之人,不满贵族奢侈之风。
B.张衡精通文学,博学善文。他五经六艺都通晓,曾写《二京赋》来讽谏时事,写《思玄赋》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C.张衡潜心科研,成就辉煌。他擅长“术学”,精通测天仪器,制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并以此测报地震方位。
D.张衡治理有方,政绩卓然。做河间王相时,尽管河间王骄横奢侈,豪右胡作非为,但他严厉治理,效果显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桉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有删改)

(注)①羔羊:语出《诗经·召南·羔羊》,诗中赞美贤大夫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B.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C.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D.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文中指《尚书》,它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B.茂才,即秀才,为汉代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C.和帝、元兴,前者是谥号,后者是年号,都可作纪年之用,均含有对帝王的褒贬评价。
D.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因亦称道家为“黄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改变操行。他年少时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和强悍轻捷的少年来往。后来改变志向,研究儒学,诵读法律。
B.王涣为官强硬。王涣做太守陈宠功曹时,敢于决断,不避豪强;做温县令时想方设法讨伐攻击坏人,将他们全部消灭。
C.王涣深得民心。王涣因善于处理冤案疑案,得到京师百姓的称赞;病逝时大家无不叹息,男女老少相互筹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
D.王涣受到褒奖。王涣去世后,邓太后认为王涣为国为民辛勤操劳,所以为他设立祠堂,并任命他的儿子王石为郎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2)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霸字元伯,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亩祠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庠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斯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拜为偏将军。四年秋,帝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为茂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果悉出攻武。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出精骑袭其背。茂惊乱败走。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五年春,帝使大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击荥阳,中牟盗贼,皆平之。十三年,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数上书言宜与匈奴结和亲,又陈委输可从温水,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无事。

(选自《后汉书·王霸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B.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C.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D.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康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光武/令霸往视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文中指我国古代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等门下的依附者。
B.玺绶:古代的印玺上通常系有彩色的丝带,因此常称印玺为玺绶。
C.倡乐:文中指古时倡优的歌舞或杂戏表演,表演者一般地位较低。
D.漕:漕运,利用水道专门运输粮食、兵器等军用物资的运输方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霸爱护士兵,受到皇帝器重。士兵阵亡,王霸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上再装殓,并养护受伤士兵及他们的亲人,光武帝因此任命他为偏将军。
B.王霸有预见力,最终打退敌军。马武部队溃逃,向他求救,但王霸认为可以先示意不援救,敌人必定会冒进,再乘机出击就会胜利,事实的确如此。
C.王霸十分镇定,淡然面对敌箭。苏茂的部队前来挑战,王霸正在慰劳部队,而射的箭恰好射中了他面前的酒杯,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神情自若。
D.王霸通晓边事,守卫成效明显。王霸受命守卫边疆,他熟悉边疆军事,提出了漕运等稳定边疆的建议,建议都得到实施,后来北部边疆没有战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
(2)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