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后汉书》有别于通史,是 ,作者是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 合称“前四史”。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光武帝提倡“薄葬”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4 10:0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①,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②,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③一束于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

注释:①乂yì:有杰出才能的人。②纁xūn:浅红色。③刍chú:青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B.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C.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D.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城附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多次躲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荐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陈情表》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①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②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王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③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后汉书·班超传》)

(注) ①徐令:徐县县令。②执:操持,做。③研:通“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当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学习)
②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广泛搜寻)
③尝业投笔叹曰(停止)
④帝乃超为兰台令史(罢官)
⑤为官写书,受直以老母(报酬)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③④⑤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不耻劳辱”中的“耻”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B.居家常执勤
C.外连横而诸侯。
D.假舟楫者,非能也。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两项是(  )
A.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
B.卿弟安在
C.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D.立功异域
E.豫州今欲何至
【小题4】“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  )
A.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B.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C.家境贫寒,班固常常被官府雇佣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D.家境贫寒,班固常常替官府雇佣人去抄写来供养(母亲)。
【小题5】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班超、班彪、班固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2)班超在为人、品行方面有哪三点比较突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君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执金吾军入界,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使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西遮陇道,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恂归颖川,遣使者拜为汝南太守

恂素好学,及修乡校,教生徒,骋能为《春秋》者,亲受学焉,初,从车驾击隗嚣,而颍川盗贼群起,帝乃引军还,谓恂曰:‘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恂从至颍川,盗贼悉降,而竟不拜郡。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恂镇抚使人,受纳余降。”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相器。

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节选自《后汉书·冠恂传》)

注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②建武帝即光武帝刘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B.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C.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D.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问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如文中的“建武”即为皇帝的年号。
B.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因其记事语言极为简练,几平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赞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D.“宰”在古代是官史的统称,是主宰之意,宰相是中国古代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交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恂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他深受耿况器重,当耿况印授被更始帝使者取走而无意归还,索要未果时,他先晓之以理,后果断行动,助耿况夺回太守之位。
B.寇恂执法严正,以国为重,寇恂没有按当时一般的做法宽容贾复郡将,贾复决意报复,寇恂一心为国,委曲求全,最后经过建武帝的调解,二人化干戈为玉帛。
C.寇拘重教平乱,百姓爱戴,寇恂任汝南太守时,整修乡校,教授学生,颖川之乱后,群盗平定,在百姓挡住去路的强烈要求下,寇恂得以留任汝南太守。
D.寇恂慷慨仁厚,德高望重。他所得俸禄,总是很大方地馈赠给亲朋老友以及手下的官吏将士,认为自己不可独自享受这些好处,当时的人认为他有宰相器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
(2)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比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建宁三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
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僮仆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是指《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乐经》六部儒家经典。《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也是指的这六部经书。
B.太学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代开始设立国子监,唐代太学隶属于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
C.搢绅,“搢”为“插”意,“绅”是指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意即把上朝用的笏插到“绅”中,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也作“缙绅”。
D.《后汉书》为班固所著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主要记述上起东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共近二百年的史实,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博学多才。他擅长天文、数术、辞章等,认为当时很多经典中文字有错误,俗儒易牵强附会,就与其他官员一起奏请校正六经文字,得皇帝准许。
B.蔡邕不慕权贵。他被天子征召,赴任途中称病归家了;被董卓征召,也称病不就,惹怒了董卓。董卓以自己有杀人之权逼迫,蔡邕只得妥协。
C.蔡邕擅长音律。他在陈留赴宴时,敏锐地从琴音辨识出杀意。当琴师说乐中有“杀意”是因看到螳螂捕蝉时,蔡邕笑着指出这只是借口。
D.蔡邕无辜被害。王允将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类比自己不杀蔡邕,意在强调如果留下蔡邕,自己将会像汉武帝受到司马迁毁谤一样受到蔡邕毁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2)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仇览字季智,陈留考城人也。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无知者。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乡壤,邻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赍刺就房谒之,遂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候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遇疾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身投老 投:接近
B.政尚严猛 尚:尚且
C.虽务经学 务:致力
D.虽在宴居 宴:安闲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闻感悔,涕泣而去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闻览以德化人 怀良辰以孤往
C.林宗因与融赍刺就房谒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候览冠,乃敢升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意思不符合原文一项是
A.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之)以田桑。
B.因为(元)陈人伦孝行。
C.今日太学(其人)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
D.高揖而去,不复与(览)言。
【小题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仇览重视教育感化的一项是
① 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② 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③ 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
④ 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
⑤ 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
⑥ 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仇览为官,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产;重视教化,使被母亲控告不孝的陈元成为孝子。
B.王涣对仇览不治罪而感化陈元的一类做法不满,于是仇览离任去太学学习。
C.仇览在太学坚定心志专心学习,当时游谈成风,他不参与,使郭林宗由衷钦佩。
D.仇览学毕回乡,看重操守,不愿做官,居家严格要求自己和妻子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