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十六年,使西域。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陈睦。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超守盘橐城,与忠[注]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刎。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咸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疏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忠,疏勒王的名字。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B.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C.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D.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宇”,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成年了才取名定字。
B.崩,君王时代指帝王去世。《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C.建初,文中指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年号纪年外,也常用天干地支纪年。
D.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孝顺勤劳。班超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孝顺,为人恭谨;居家常施行勤俭,不认为辛苦劳作是耻辱的事。
B.班超忠于职守。焉耆攻陷陈睦,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班超固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前后呼应,坚守了一年多。
C.班超不畏危险。肃宗害怕班超势孤力单会有危险,于是召他回朝,但班超因种种原因,不顾危险回到了疏勒。
D.班超宽容正直。李邑诋毁班超,皇帝不悦,诏命班超留下李邑,但班超仍然派李邑护送乌孙侍子回京城。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2)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9:0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限阻,今兖、豫、青、翼,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斋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节选自《后汉书•伏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B.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C.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D.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首,指传首示众,以达到警告民众的目的,在古代,被徇首的都是十恶不赦的犯人。
B.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汉朝时,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
C.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
D.策免,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湛心念苍生,为政众信郡安。他任平原太守期间,与百姓同甘共苦,官民信任并归向他,郡内得以安定,平原郡得以保全,伏湛起了重要作用。
B.伏湛深受重视,并被委以重任。光武帝征召他做尚书、司直等重要职务,皇帝每每出外征战,他常留京镇守,总管各部门,后来,他代替邓禹做大司徒,封爵阳都侯。
C.伏湛招降异卿,劝阻皇帝亲征。贼人徐异卿等占据富平,连续被攻打不投降,只愿意向伏湛投降。皇帝欲亲自征讨叛乱的彭宠,伏湛上疏劝阻,皇帝最终没有亲征。
D.伏湛宦海沉浮,身后深享哀荣。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曾被免官看,在担任尚书令时,在被光武帝召见的宴会上中暑而死,光武帝亲临吊唁祭奠,派使者送葬修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
(2)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
(3)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

同类题2

阅读下列各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灭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觉广意乎? 薄:微薄
B.明者睹未 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   殄灭:消灭
D.见火皆当鸣鼓大呼 然:“燃”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悉其吏士三十六人   天大雨,道不通
B.激怒之曰  独有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数日 唯大王其罪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匈奴使来数日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D.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酒酣,因激怒之
【小题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1)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
(2)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伋字细候,扶风茂陵人也。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十ー年,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帝纳之。伋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 ,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勾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明年卒,时年八十六。

(节自(后汉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哀平间大司空府 辟:征召
B.三辅连兵寇 被:加上
C.渔阳既王莽之乱 离:遭遇;遭受。
D.时匈奴数郡界 抄:掠夺;劫掠。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转渔阳太守/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
B.帝美其策,不以咎/臣壮也,犹不如人
C.儿曹自远来/大王来
D.芳亡入勾奴/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B.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C.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D.在职五岁/户口增倍/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汉武帝时由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官员共同治理京畿地区,三辅即其所辖地区。
B.世祖,庙号名。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常有“祖”或“宗”字。
C.匈奴,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很长的历史,首领称“可汗”,首领的妻子称“阏氏”。
D.并州,相传禹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其一,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和河北的一部分。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伋很早就有名声。他年轻时志行高洁,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三辅地区混乱时,更始帝因为很早就听说过他,所以任命他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
B.郭伋善于治理地方。他在担任太守时,总是想方设法平定贼寇。在并州时,他询问百姓的疾苦,聘请那些年高德劭有能力的人,施以礼遇,向他们请教政事。
C.郭伋深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颍川太守时,未经请命便采取了一些便宜之策,未得皇帝怪罪。有人推荐他做大司空,皇帝认为并州离了他不行,未召他回京。
D.郭伋善于御敌卫边。他在渔阳整顿兵马,设攻守之策,吓得匈奴远远避开,不敢入塞。他在并州采取攻心术,暗中指使卢芳的将领隋昱赶走了卢芳而投降。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
(2)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恢传(节选)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颖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已。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已为郎中。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年少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审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在司空牟融府任职期间,第五伦与乐恢是同乡,乐恢为避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书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暗示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同类题5

阅读《张衡传》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 )毁己,皆共目之,衡( )诡对( )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作《思玄赋》( )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后迁侍中 迁:升任
B.皆共目之 目:眼睛
C.阉竖恐终为其患 患:祸害
D.称为政理 理:清明
【小题2】选出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之   乃   以   而   乃
B.其   乃   而   乃   以
C.其   以   而   遂   而
D.之   乃   以   乃   而
【小题3】下列对文段理解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上疏切中时弊,因而受到皇帝信任。但却受到朝廷权贵排挤诬陷,出境险恶。
B.张衡认为到现在受到皇帝信任固然是福,但其中也许酝酿着杀身大祸。但是他不顾自身的安危,文章引《思玄赋》为例,描述了张衡身处险境之中时心思细密、小心谨慎的情状。
C.张衡终于被排挤出朝廷,出任地方官吏。张衡在出任河间相时主动与奸党斗争。“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D.选文介绍了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同时也暗示了张衡晚年的悲剧结局。文章仅选取两件事作为切入点,一是《思玄赋》,一是出任河间相,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