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
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B.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C.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D.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迁”既可以指官职的调动,又可以指官职的晋升。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太傅、太师、太保。
D.“建宁”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B.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织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D.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父亲去世时,家中资产竭尽,十分贫困,为葬父只能卖掉田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
(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12: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永元,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就是皇帝的年号,新皇登基,为了与上一任皇帝区别,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会取一个新的年号。
D.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于钻研。他小时候就对诸子百家的言论要刨根究底,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继前史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班固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最终死在狱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B.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C.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D.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小题2】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孝廉”。
C.“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游于三辅”中的“三辅”,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谢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徼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

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趾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贡献,封盐水侯。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B.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C.苌病卒 寻:不久
D.掾史请召之   白:禀告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汉代设在京师的最高教育机构,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B.乞骸骨:请求皇帝同意让自己的骸骨归葬故乡,是官员自请退休的委婉说法。
C.立祠:专指后代子孙为祭祀死去的祖先修建供舍,以颂其功德。
D.中士:古指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
【小题3】请概括任延为官施政的特点。
【小题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
(2)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弹琴以自娱。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浯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