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计未定。访之于勋, 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日:“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乃以兵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 时年五十一。
注:滇吾,烧当羌首领滇良之子。(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小题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苏正和案其罪    案:通“按”,调察,查办
B.滇吾素为勋所厚 厚:厚待
C.乃以兵捍众  捍:捍卫,保护
D.有诏穷案    穷:穷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勋为人正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想杀死苏正和向他示好,但他认为不可。谋划杀害好人是不忠诚的,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
B.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即使身受多处刀伤,仍然坚守不降。叛军佩服其忠义勇敢,并未加害。
C.盖勋秉公执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追查到底,声名震于首都。
D.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2)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09:1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婚合。一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

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濡迹:驻足,喻出仕。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中国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分为《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和靖(陶渊明)等。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即用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熹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 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 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
B.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
C.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
D.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 以救灾厄/
【小题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母常之 责备
B.深自抑损 贬损
C.辄下意难问   虚心
D.父训之 奇怪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清代置贵人于嫔位之下,后世也把贵人当作对地位尊崇的人的尊称。
B.“诸生”,古代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里面“诸生”即为此意。
C.“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D.“掖庭”,即永巷,汉武帝时改为掖廷。宫中旁舍,在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通常作为嫔妃所居,也是宫女居住的地方。
【小题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皇后识大体明大义,不娇宠。她入宫后虽深得皇上恩宠,但她对皇上特许她母亲和兄弟入宫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绝。
B.邓皇后恭良孝顺,善解人意。祖母为她剪发时不小心弄伤了她的额头,她为了不伤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没有出声。
C.邓皇后心忧黎民,厉行节约。她主政时,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她关注民生疾苦,减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复了丰足。
D.邓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宫里丢了大珠,她不想严刑逼问导致伤害无辜,而是通过察言观色将作案者揪出。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
⑵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勿妄言。”异复因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畔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注释:①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理冤结,惠泽 布:陈述
B. 录囚徒,鳏寡 存:问候
C. 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阴:暗中
D. 异为人谦退不伐:自夸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古代对人敬称,如“荀卿”,或下级称上级、晚辈称长辈,自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B. “鳏寡”, “鳏”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的人。引申泛指老弱孤苦者。
C. “光武”即世祖光武皇帝,是东汉皇帝刘秀的庙号。
D. “赤眉”, 即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后被冯异灭掉。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光武帝虽然因兄长之死伤心,但是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进言宽解,也被他阻止了。
B. 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志,表现得十分规矩。
C. 赤眉、延岑暴乱,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所以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暴乱。
D. 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
(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途,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屡公府 ②去则之 ③备礼征之,不至 ④吾无德以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力不食//众怪,不知
B.桓帝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稚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
C.既谒退//哭毕
D.时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卒,时年七十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乃选能言语生芭容轻骑追之
B.蕃在郡不接宾客
C.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
D.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2)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小题5】依据本文内容,简析作者如何刻画徐稚这一人物形象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慈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略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脚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融之。太守日:“吴季英有知人之明,抑且勿言,”真后亦拳孝廉,除新蔡长。

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间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肘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逆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初,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于陵候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援妻挚煌娱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地槁葬而忌寒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

注①薏苡:一种草本植物。②檐石:指一担粮食,言粮少。③啬夫:农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B.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C.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D.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莹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写作。
B.祖,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饯行。文中指吴季英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在路边给他设宴饯行。
C.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后汉书》,前四史之一。前四史分别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祐沉稳而有远见。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时,曾以马援因带回一车交趾的薏米而被人告发的史实,劝谏父亲停止写经书。
B.吴祐清贫自立,富有节操。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了别人接济,边放猪边吟诵经书;面对别人的质问,他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C.吴祐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任胶东侯相时,遇到百姓打官司,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D.吴祐性格刚直,不顾私情。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甘冒风险前去与之争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
(2)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