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宠字昭公,沛国洨人也。曾祖父咸,成、哀间以律令为尚书。及莽篡位,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闭门不出入,犹用汉家祖腊。建武初,钦子躬为廷 尉左监,早卒。躬生宠,明习家业,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游, 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 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事类溷错,易为轻重,不良吏得生因缘。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昱奏上之,其后公府奉以为法。 三迁,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其后遂诏有司,绝钻钻诸惨酷之科,解 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 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惟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 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 卒被用,而以臧污抵罪。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而 宠与中山相汝南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为大司农,郴太仆,顺左冯翊。 永元六年,宠代郭躬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 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其深文刻敝,于此少衰。宠历二郡三卿,所在有迹,见称当时。 十六年,代徐防为司空。宠虽传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相。在位三年薨。
节选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
B.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
C.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
D.解妖恶之禁/除文致之请/谳五十余事定著于令是/后人俗和/平屡有嘉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腊”祭祀的名称。祖,祭祀路神;腊,年终大祭。
B.“视事”就是“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也可理解为办公。
C.“科条”一是指法令条文、法律条文;一是指项目,科目。文中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经典”古代大多认为“经”指的是四书五经,而“典”则是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宠勤于政务。在他任州郡小吏的时候,眼看着三府掾吏不务正业时,他却勤于政事,多次进献有利于时政之言。
B.陈宠宽厚仁慈。肃宗即位之初,吏事崇尚严酷,陈宠上疏奏请处理事务应当以宽厚仁慈为本,深得皇上赞许。
C.陈宠秉公直言。皇上因任命张林担任尚书的事征询陈宠的意见,陈宠直言张林虽然有才,但向来贪污。
D.陈宠很有气节。在窦宪任大将军征讨匈奴时,他不趋炎附势,而是和张郴、应顺一起守正不阿。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子参、丰、钦皆在位,乃悉令解官,父子相与归乡里。
(2)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1:2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谢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徼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

初,平帝时,汉中锡光为交趾太守,教导民夷,渐以礼义,化声侔于延。王莽末,闭境拒守。建武初,遣使贡献,封盐水侯。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B.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C.苌病卒 寻:不久
D.掾史请召之   白:禀告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汉代设在京师的最高教育机构,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B.乞骸骨:请求皇帝同意让自己的骸骨归葬故乡,是官员自请退休的委婉说法。
C.立祠:专指后代子孙为祭祀死去的祖先修建供舍,以颂其功德。
D.中士:古指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
【小题3】请概括任延为官施政的特点。
【小题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
(2)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三十年,定封慎侯。中元二年,卒,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B.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C.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D.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泛指一般的城镇。大曰都、小曰邑。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为邑,文中即是此意。
B.“谥”,中国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据其生前所作所为而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C.“薨”,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妃嫔和所生的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D.“摄”是代理、兼理的意思,文中指代皇帝处理政事,常用的假、行、权、徙等词也有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专权之时,刘隆的父亲刘礼同安众侯刘崇起兵反对王莽。行动失败之后,被治罪,刘隆因为年龄不满七岁,免于被诛杀。
B.东汉初年,户口和田地状况混乱。官员、豪强相互隐瞒,于是皇帝诏令各州郡检核垦田事,诏令对百姓十分严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C.刘隆久经战阵,协助世祖建立功业。他抵御朱鲔、李轶,讨伐李宪,俘获征贰,屡立战功,封赏丰厚,皇帝对其恩宠有加。
D.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征伐交阯,扶乐乡侯刘隆以中郎将的身份作为副将,于禁谿口大破蛮夷,得胜回京之后,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
(2)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奋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十七年,儋耳降附,奋来朝上寿,引见宣平殿,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七年,为将作大匠,章和元年,免。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四年,迁长乐卫尉。明年,代桓郁为太常。六年,代刘方为司空。
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臣蒙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叙心,愿对中常侍疏奏。”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
奋在位清白,无它异绩。九年,以病罢。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时成,非所以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以病罢。明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职过任,夙夜忧惧 夙夜:整夜
B.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 幸:驾临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 厝:放置
D.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     副:符合
【小题2】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A.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B.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C.九年,以病罢D.礼以修外,乐以制内
【小题3】请简要概括结尾段中张奋两次上疏朝廷的目的。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年不登,人用饥匮
(2)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5】课内文言翻译:
(1)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日:“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日:“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
B.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
C.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
D.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指父母之丧。“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母的丧事。“遭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B.“服”,衣裳,此处为穿丧服;“阕”,终了。“服阕”意为脱下丧服,守孝期满。
C.“字”又称“表字”,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有时也会和”名”意义相反。古时男子20岁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笄礼时取字。
D.“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即孝子廉吏,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使诈遭遇毒打,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蕃鲜明的个性特点。
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
C.陈蕃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
D.陈蕃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臵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救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 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 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文中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崩:古代称帝王之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 禄,庶人曰死。”
D.视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 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 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 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 父亲好友,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