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把文章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分析他们的映衬分别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物
人物性格
张胜
贪生怕死。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①   
卫津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内心矛盾痛苦。
苏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04-08 08:3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武帝末,巫蛊事①起,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古见而怜之。又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吉治巫蛊事,连岁不决。武帝疾,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谴使者分条中都官②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狱,吉闭门拒使者不内,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狱系者独赖吉得生。后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尊立皇曾孙,是为宣帝。吉为人深厚,不伐善。上大贤之。
②后五岁,吉为丞相。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③,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好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狠,以吉知大体。
(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巫蛊事:巫蛊是一种加害仇敌的巫术。汉武帝万年因蛊惑之事而怀疑卫太子刘据,后者被迫起兵,后被镇压自杀。②分条中都官:分别通知京师各官府。③殿最:官吏政绩的考核等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    (2)吉闭门拒使者不内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诏狱系者亡轻重
A.死亡B.逃亡C.损失D.无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吉为人深厚,不伐善
A.进攻B.损害C.夸耀D.除去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吉以故廷尉诏治蛊狱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B.民斗相杀伤     及时相谴归
C.恐有所伤害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5】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宣帝生数月,以皇曾孙坐卫太子事系,吉见而怜之。
(2)穰还,以闻,因劾奏吉。
【小题6】根据第①段,丙吉“闭门拒使者”的原因是
A.丙吉治理巫蛊案无果,担心被治罪
B.丙吉惧怕因庇护皇曾孙而被指谋反
C.丙吉认为皇曾孙无罪应保护其安全
D.丙吉认为狱中所有人都无被杀之理
【小题7】概括宣帝以及掾史对丙吉的看法及其依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威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衷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饮酒至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时陈万年为御史大夫,与定国并位八年,论议无所拂。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定国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定国慌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七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曰安侯。

(选自《汉书·于定国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B.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C.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射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D.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而“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
B.“廷尉”是掌管天下刑狱的官吏,案件要报到延尉处,职责与文中的“御史”相同。
C.“经术”指注解经书的学问,古有“五经”之说,指《诗》《书》《礼》《易》《春秋》。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高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加给他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定国重视学习,拜师学经。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习法律,做廷尉后又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北向老师行弟子之礼,敬重精通经术的人。
B.于定国为官恭谨,主动担责。汉元帝曾两次责备大臣不尽职责,于定国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谢罪或引咎自责,最后因病情沉重不得已辞官归乡。
C.于定国判案谨慎,深得赞誉。他判案保持审慎态度,除照顾螺寡孤独之人,对不是特别肯定的犯罪都尽量从轻发落,朝廷上下都称赞他堪比张释之。
D.于定国尽心辅佐,深受器重。身为先帝的旧臣,他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八年共事而从不相互抵触,汉元帝称赞他“不敢稍有懈怠休息”,之后赐予车马黄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
(2)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善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敗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起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戎边。于是高祖患之,岁奉匈奴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复反,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孝文即位,复修和亲。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遣丞相灌婴 将击右贤王。”右贤王走出塞。其明年单于遗汉书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后,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节选自《汉书•匈奴列传》)

注①韩信:秦末汉初将领,分封为韩王,故称韩王信,以与同名的汉初名将韩信区分。②冒顿:匈奴单于名,读mò d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乡”中的“乡”通“向”,这里的意思是指士兵们弯弓搭箭,向外发射。
B.“几何”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表示数量有多少,本文中的意思指长时间。
C.“少止”即“稍止”,在这里表明刘邦的怀柔政策起到了一些减轻侵略的作用。
D.“蛮夷”是古代对华夏民族、九州地区以外的包括匈奴在内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B.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C.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 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D.其明年/单于遗汉书/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韩王匈奴南犯,御外敌高祖亲征。汉匈战争初始,韩王信就在匈奴的围攻下投降了。有汉将相助,匈奴势力大增,侵人汉地直至晋阳,刘邦只得亲自率兵抵御。
B.匈奴王设计诱兵,汉天子被困孤城。冒顿匿强而示弱,不断诱使汉军冒进,然后派大军一举包围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先头部队,并且切新了刘邦与后方部属的联系。
C.匈奴人疑虑频生,高皇帝逃出生天。刘邦之所以能脱险,先是冒顿妻受贿后故弄玄虚,后因事先与冒顿约好会师的韩王信及其两员大将失约未到,冒顿生疑而撤围。
D.汉匈间打打谈谈,边境上总无宁日。这段时期,总有汉朝兵将投降,每当这种事件发生,匈奴就会乘势发动进攻,虽然汉朝恩威并施.但始终无法消除边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
(2)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①。于是论次其文。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②。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③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解:①(chōu):抽引;引申为研究。史记:历史记载,还包括档案文件。石室、石匮:都是汉朝藏书之处。②缧绁(léixiè):拘禁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③隐约:谓义深言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吾不能早用子”“君知其难也”“是寡人之过也”其中的“子”“君”“寡人”都表示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D.“晋侯秦伯围郑”其中的“侯”“伯”是古代爵位名称,春秋时王以下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嶷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