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小题1】“馨香盈怀袖”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15 12:2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构牛。专趋人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勾践十五年,谋伐吴。谓大夫种曰:“孤用夫子策,免于天虐之诛,还归于国。吾诚已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今岂有应乎?”种曰:“吴之所以强者,为有子胥。今伍子胥忠诛而死,是天气前见,亡国之证也。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
越王说于国人:“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诚更其术。于是乃葬死问伤,有忧,贺有喜,送往迎来,除民所害,然后卑事夫差,往宦士三百人于吴。七年不收国,民家有三年之畜。国之父兄复请曰:“诚四封之 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越王悦而之。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 击柯,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 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
——节选自《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其能 伐:夸耀
B.有忧,贺有喜 吊:慰问
C.越王悦而之 许:赞许
D.秦王柱而走 还:通“环”,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藏活豪士百数 故荆轲逐秦王
B.专趋人急    孤用夫子
C.朱家用侠闻  倚柱
D.敢有不尽力者乎 尽失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自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B.而子昔日云有天气即来陈之
C.愿君悉心尽意,以说国人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小题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侠客朱家扶危济困,好义乐施,但是接受过他帮助的人,往往不愿意再见他。
B.越王勾践在谋划攻打吴国的过程中,信赖大夫文种,不信伍子胥,于是借机杀掉了他。
C.勾践伐吴前,历经了纳谏存种,等待时机,改变内政,积蓄国力,聚拢民心的艰难历程。
D.秦王庭御医夏无且是荆轲的内应,他和荆轲联手追击秦王,致使秦王在逃避中负伤。
【小题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B.《史记》居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和8书组成。
C.图穷匕见,是荆轲刺杀秦王高潮的开端。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是著名刺客,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为燕太子丹所用,试图刺杀秦王。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以谋臣策士为中心,记载了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为西汉刘向编订。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2)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小题7】用“//”为下面的语段断句。
洛 阳 之 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 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 游 遨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 为 市 井 张 幄 帟 笙 歌 之 声 相 闻 至 花 落 乃 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