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小题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09:30: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题。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 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 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 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 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臵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 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 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 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 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 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臵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 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 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 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大夫人已不幸,陵 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 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 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 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 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 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B.覆武其上,蹈.其背 蹈:踩
C.惠等哭,舆.归营 舆:抬,扛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凿地为.坎 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B.给其.衣食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君因.我降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D.单于愈益欲降之.  郯子之.徒 (《师说》)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以汝为见?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乃设九宾礼于庭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B.且陛下春.秋.高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皆为陛下所成.就.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时,大司空王邑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B.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C.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D.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C.相如,即蔺相如,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
D.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于京师游学,仕途坎坷不顺。他受王音赏识,召为门下史,做过郎等官职;曾与王莽、董贤同朝为官,他们位列三公,权倾一时,扬雄却三代不升官。
B.扬雄虽好古乐道,世人不理解他。他求文章在后世扬名,推崇古籍,用心在内,而不求于外现,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C.扬雄受无妄之灾,投阁差点死去。他受刘棻奏献符瑞之事的牵连,在办案使者抓他时,从阁楼上跳下,差点死去;所幸皇帝了解他的为人,下诏不追究他。
D.扬雄身死名不灭,其文传于后世。他俸禄职位容貌不能使人动心,故当世之人看轻他的书;但桓谭认为,扬雄的书文义深厚,终究有一天会超过诸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2)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B.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D.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阏氏,汉时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
B.货物,泛称各种可买卖的物品。
C.相坐,一人犯法,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②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义字文仲,少以父任为郎,年二十出为南阳都尉,宛令刘立与曲阳侯为婚,又素著名州郡,轻义年少。义行太守事,行县至宛,丞相史在传舍。立持酒肴谒相史,对饮未讫,会义亦往,外吏白都尉方至,立语言自若,须臾义至,内谒径入,立乃走。义既还,阳以他事召立,以其贼不辜,部掾吏夏恢缚立,传送邓狱。恢以宛大县,恐见篡夺,白义可因随后行县送邓。义曰:“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载环宛市乃送,吏民不敢动,威震南阳。

数岁,平帝崩,王莽居摄,义心恶之,乃谓姊子上蔡陈丰曰:“新都侯摄天子位,号令天下,依托周公辅成王之义,且以观望,必代汉家,其渐可见。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捍国难。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可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丰话诺。

义遂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等结谋。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立信为天子。义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以东平王傅苏隆为丞相,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矫摄尊号,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郡国皆震,比至山阳,众十余万。

莽闻之,大惧,抱孺子会群臣而称曰:“莫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群臣皆曰:“不遭此变,不章圣德。”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害我孺子,罪深于管蔡,恶甚于禽兽。”

于是吏士精锐遂攻围义于圉城,破之,义与刘信弃军庸亡。至固始界中捕得义,尸磔陈都市,卒不得信。莽尽坏义第宅,污池之。发父方进及先祖冢在汝南者,烧其棺柩,夷灭三族。

(节选自《汉书·翟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B.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C.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D.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后泛指行人居住的旅舍,如“广成传舍”。
B.居摄,出自于《汉书·食货志》,指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
C.孺子,可指幼儿、幼童,也可以指天子、诸侯、世卿等的继承人。文中指的是幼童。
D.管蔡,周武王弟管叔鲜、蔡叔度。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散布流言并起兵反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义有胆有识,扬威郡内。刘立轻慢翟义,因罪被拘,夏恢担心人犯被劫,翟义却用囚车载着刘立绕宛县城示众,对南阳吏民直到了震慑作用。
B.翟义洞悉形势,心忧社稷。平帝驾崩后,他对王莽号令天下、效仿周公辅佐成王之举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形势,指出其以辅佐之名行夺权之实。
C.翟义忠于汉朝,起兵拥刘。他与刘字、刘信结谋起义,立刘信为天子,自称柱天大将军,传送文书,昭告郡国,号召天下诉伐篡汉自立的王莽。
D.翟义兵败身亡,祸及宗族。王莽派精兵良吏在固始逮捕翟义,将其陈尸示众,毁其住宅,掘其父亲及先祖的坟墓,烧毁他们的棺柩,夷灭三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既还,阳以他事召立,以其贼不辜,部掾吏夏恢缚立,传送邓狱。
(2)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可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坚持推辞但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张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
(2)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