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慑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nǎnɡ):以往,从前。②博:古代一种博戏。③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④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B.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到、往
C.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D.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敬称的一项是(   )
A.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B.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C.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
D.言足下于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②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5 07:4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初从高祖起丰。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舞阳”是其封地。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迁”在古代表示官职的变动,一般为晋升,也可以表示平级转调;“左迁”是指贬官降职。
C.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以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

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帜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史记•叔孙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B.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C.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D.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起儒者参与政治制度的制订和国家的管理,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B.征,又称“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种自上而下选用官吏的方式,重要性仅次于秦汉时的“察举制”。
C.趋,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的“趋”,与此文中的“趋”意思不同。
D.“设九宾”,设置九位传呼、导引的赞礼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设九宾于廷”的“九宾”,指九宾大礼,是战国时代诸侯国在外交接待上的最高礼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善择明主。最早跟随项梁,随后投靠怀王,怀王被项羽立为义帝后,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自从投降刘邦后,叔孙通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
B.叔孙通为主分忧。刘邦夺得天下,有功劳的大臣在皇帝面前举止失当,叔孙通主动请缨,征召儒者为朝廷制订臣子拜见君主应该遵守的礼节规范。
C.叔孙通见识深远。高祖夺得天下后,叔孙通对皇帝陈述儒者可与守成的道理,为高祖接受;到鲁地征召,斥责两个不服从征召的儒者人格卑鄙,不知顺应时势的变化。
D.叔孙通不贪名利。长乐宫朝贺大典圆满成功,叔孙通受到五百斤铜钱的奖赏。他把这些铜钱全部分给了各位儒生,受到儒生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2)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內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上曰:“何哉? ”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內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注]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不可 征:征召
B.与错有 隙:嫌怨
C.内忠臣之口   杜:堵塞
D.吾亦之 恨:痛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肃刚正,苛酷刻薄,但才能出众,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忠于朝廷,正因如此,他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赏识。
B.晁错推行的改革举措遭到诸侯们的反对,晁错的父亲因担心自身的安危赶到颍川劝说晁错,晁错不为所动,父亲饮药自尽。
C.晁错为维护朝廷利益,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其封地、没收其属郡,结果导致吴楚七国公开反叛,自己也被在东市问斩。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了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正中了谋反诸侯们的奸计。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⑵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晁错被杀的原因。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①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②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
【注】①徇:攻占,夺取;②传:乘驿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B.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C.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D.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 谢:谢绝
C.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投降
D.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诣: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魏豹彭越列传》)
【小题1】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B.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C.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D.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小题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
(2)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