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右曹典属国。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使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坐死:因犯罪被处死
B.霍光其奏,免武官 寝:睡觉
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故事:典章制度
D.子前坐事死,上之 闵:通“悯”,同情,怜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愿使者致金帛赎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数燕王所讼 复右曹典属国
【小题3】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燕王)上书告之
B.(武)数为燕王所讼
C.上以(通国)为郎
D.(昭帝)甚优宠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
(2)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7 09:0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付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以上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汉十二年秋,黔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回:“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日/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B.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C.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D.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至清,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图书,文中指地理图册、文书档案,“律令”和“图书”是秦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料。
C.关中,指嘉峪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D.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善于识人,情趣不凡。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表现出与诸将不同的情趣。
B.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曾经举荐韩信:萧何素来与曹参不和,汉惠帝询问萧何在萧何百年之后能否让曹参行相国之权,萧何认为人选合适。
C.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购罝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D.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且作人质;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示自己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2)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①无忌,信陵君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②郑地,指原郑国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韩攻克郑国首都,并迁都到那里。③大梁,战国时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负强秦之亲     负:辜负
B.更事必就易与利   就:趋向
C.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
D.有周韩以间之     间:间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亲秦而伐韩 顺流而东行
B.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具告以事
C.若道河内 以为莫己若者
D.从林乡军以至于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小题4】魏无忌认为亲秦伐韩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C.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河南,古代“河”专指黄河,如同“江”专指长江,河南为黄河以南地区。
B.古代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一人在左陪坐担任警卫,称“参乘”或“车左”。
C.籍,项羽,名籍;在与人交谈时,古人常用字谦称自己,义同“我”。
D.北向,即向北,“北向坐”就是坐南方面向北方;在座次安排上,南方位是卑位。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初到鸿门,以巧言迷惑项羽:双方有着一致的目标,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作战,可是却有小人使双方产生嫌隙。
B.项羽对沛公的巧言自辩,由于英雄的惺惺相惜心理,并且项羽也不想和沛公公然对敌,就邀请沛公入座饮酒。
C.项羽安排沛公的座次,明显看轻沛公,沛公安然入座,只想保全自己。
D.樊哙指责项羽不遵约定,误会沛公的诚心,这一番指责让项羽无言以对。
【小题4】翻译画线句子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
B.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
C.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
D.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
B.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樊将军的头颅,“一千金”并非“一千黄金”,当时以铜为金。
C.“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D.文中的“穷困”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贫穷,没有钱”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荆轲形象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B.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
C.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情。
D.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小题4】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