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延伸提高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选自《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东见仓海君 ②秦皇帝东游
B.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良因怪之
C.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②月光如水照缁衣
D.①父曰:“履我!” 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张良具有“隐忍”性格的一项是(  )
A.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B.①五日平明,良往 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C.①良尝学礼淮阳 ②良愕然,欲殴之
D.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②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给了张良。
B.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声,给老人穿鞋。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30 12:18: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苟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慕布衣,间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鸷下,遜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黃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管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继杀关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谍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逕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王得天下,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B.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C.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D.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即姜子牙,名尚,是杰出的政治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B.镒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C.帷幄指古代行军打仗时,将帅临时办公用的幕府、军帐,代指最高的军事决策机关。
D.陛下,原指皇宫的阶下,臣子进言时,先呼阶下侍者而告之,后为皇帝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反抗强秦,胆略过人。早在秦朝极盛时期,他就组织了一次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尽管没有成功,却引发了后来的陈涉起义。
B.张良辅佐刘邦,敢于直言。刘邦占据咸阳,贪图大秦皇宫中的珍宝和美女,在樊哙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张良依然敢于直言规劝。
C.张良目光长远,足智多谋。刘邦即将到自己的封地去时,他劝刘邦烧掉走过的栈道,向项羽表示自己不参与争夺天下,以迷惑、麻痹项羽。
D.张良不重货利,功高不居。刘邦赐给他很多金银财宝,他都献给了项伯,以使刘邦获得更多的好处;封他三万户,他只取留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日:“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日“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候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