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感谢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还柱走    倚柱
B.乃引匕首提秦王 吾还也
C.是寡人过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次进 常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小题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群臣
A.太子迟之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得兄事之D.函封之
【小题5】下列对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大喜”“见燕使者”,照应前文荆轲所说的献首、献图“必说见臣”的话。说明荆轲料事准确, 突显其“智”。
B.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了荆轲的勇敢,说明荆轲“有所待”的必要性,千钧一发之际,荆轲镇静自若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更突出了荆轲的沉勇机智。
C.廷刺秦王时,秦王袖绝而命不绝,惊、起、绝、拔、操、急,六字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反应敏捷,身手不凡的王者特点。
D.刺杀失败,荆轲两脚张开像箕一样坐在地上,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突出了荆轲蔑视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4 06:1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不言也。太子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太傅幸而之 图:考虑,计议B.乃焉 造:到……去,拜访
C.不言也 明:明白,知道D.太子拜而跪 再:两次
【小题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到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的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呀。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⑵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⑶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刘向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谢罪
B.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曾:竟
C.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
D.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出 项王复引兵而东
B.少益耆食,和身  其身也,则耻师焉
C.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臣壮也,犹不如人
D.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3)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一)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中,“太子”在秦始皇以前,可以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
B.文(一)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而“诸郎中执兵”中的“郎中”是宫廷的侍卫。
C.文(一)中,“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非常轻松随意的姿态。
D.文(二)中,“赐”旧时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卮”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卮酒”就是一杯酒。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的节骨眼上,荆轲的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樊哙面对项王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
B.两篇文章都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的冲突中,通过精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荆轲一“笑”一“顾”一“前”就将他的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充分表现出来;而樊哙一“撞”一“立”一“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粗犷和勇猛。
C.两篇文章都善于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用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来反衬荆轲的英雄虎胆;用项王的赐卮酒、赐彘肩来反衬樊哙的勇猛和气势。
D.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而项羽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性格的悲剧。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2)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B.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C.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D.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也称“万乘”。
B.“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身无咫尺之功”,就是“我”最近没有功劳的意思。
C.“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这种用法。
D.“三王”“五霸”,指的是先秦时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样,因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