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对下面划横线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B.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C.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D.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小题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大司徒,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汉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秦、楚两国相争之地。秦惠文王时,秦国战胜楚国,楚国不得不划地媾和,于是秦“取地六百余里,置汉中郡”。“汉中”这个名字被首次载入史册。
C.斋戒,在中国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戒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等。
D.坛场,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史记·封禅书》:“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高帝纪上》:“於是 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都没有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项是(  )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⑤顾王策安所决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2 08: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 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 见君于张君。”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雎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 于主人翁。”

……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雎曰:“汝 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雎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 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 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 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 黥徒夹而马食之
B.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C.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 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D.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 黥徒夹而马食之
【小题2】以下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微行”是指出行之人身份低微,因为没有经济能力乘坐马车或购买马匹,只好徒步行走。
B.“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投入沸水中煮死,“汤镬之罪”指应被煮死的滔天大罪。
C.“丘墓”乃坟墓之意,文中“丘墓”指祖宗和亲人埋葬骨骸之地,是祖坟,代指自己的家乡和母国。
D.“顿首” 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同时也是书简表奏用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本来是魏国人,因为被须贾诬告,受到魏齐的羞辱迫害。到秦国后隐姓埋名,通过自 己的努力,居然成为秦国的相国。
B.须贾知道范睢的真实身份后,看到范睢亲自驾车把他载到相国府门口,以为范睢不计前嫌, 没想到范睢在各诸侯使节面前对他极尽羞辱。
C.须贾虽然在以前误会了范睢,但在秦国见到范睢时还念及故旧之情,以为范睢仍陷困境而 赠送丝袍,范睢因此饶过他一条性命。
D.范睢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在须贾面前故意大肆排场,延请使节,就是为了要须贾在天下 人面前尊严丧尽,最后还要追杀魏齐。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
(2)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惮高、国、鲍、晏    惮:害怕
B.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过:错,犯错误
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
D.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  卒:同“猝”,仓促,突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君愚而不仁 蟹六跪而二螯
B.窃为王危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因以兵迎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乃使子贡之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B.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C.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D.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B.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C.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史公自序

西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有删改)

注:①先人:指司马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能明世、正《易传》  绍:继承
B.诸侯害子,大夫 雍:通“壅”,排挤
C.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整齐:整理
D.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下定决心,努力进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小子何敢让 激于义而死者也
B.垂空文断礼义 垣墙周庭,当南日
C.君比之于《春秋》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D.于是论次文 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父亲的话,借以表达自己撰写《史记》既是父亲的殷切期望,也是出于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感。
B.司马迁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阐明三代的政治原则,辨明为人处事的纲纪,判明是非,褒善贬恶等王道的重要内容
C.上大夫壶遂认为孔子编纂《春秋》是为了针砭现实,判明礼义,并用它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司马迁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本文在构思上借鉴了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作者在和上大夫壶遂的一问一答中阐明了自己编纂《史记》的缘由和目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注)① 虫出:指死不得葬。

——《史记·田叔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表授予官职的“授、除”等;表罢免官职的“罢、免、拜”等;表提升官职的“拔、迁、左迁”等。
D.先帝,是尊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手下人听从赵王的制止,但赵王也因此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知人善用。在与田叔的交谈时,了解孟舒是忠厚的人,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