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对下面划横线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B.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C.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D.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小题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大司徒,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B.汉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秦、楚两国相争之地。秦惠文王时,秦国战胜楚国,楚国不得不划地媾和,于是秦“取地六百余里,置汉中郡”。“汉中”这个名字被首次载入史册。
C.斋戒,在中国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戒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等。
D.坛场,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史记·封禅书》:“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高帝纪上》:“於是 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
【小题3】下列四组句子都没有表现萧何重视韩信的一项是(  )
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③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④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⑤顾王策安所决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2 08:0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臣死不避 且:并且
C.杀人如不能 举:列举
D.沛公起厕 如:到,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哙拜谢,起,立饮之。 图穷匕首见。
B.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具告事。
C.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臣请入,与同命。
D.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 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示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B.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幸,是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B.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敬。
C.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九位宾客上殿,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D.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投入烧着开水的大锅中烹煮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侧面突出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B.蔺相如将和氏璧献与秦王之后,见秦王并无偿城之意,便借“璧有瑕,请指示王”
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并以“人璧俱碎”来威胁秦王。
C.蔺相如暗中让廉颇带人将和氏璧护送回赵国,自己留下来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最终取得与秦王斗争的胜利。
D.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比卿低一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黎鉏曰:“请先尝沮;沮之不可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卒岁!”师已反,桓子曰:“孔子亦言?”师己实告。桓子喟叹曰:“夫子罪我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对曰:“奉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卫,后得去。

【小题1】下列加点“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予之归  ② 维卒岁  ③师己实告  ④夫子罪我群婢故也夫
策指之曰  ⑥吾汝为死矣
A.①④/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②⑤/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粥羔豚弗饰贾/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
B.四方之客至邑者/文不在兹
C.皆予以归/请先尝沮
D.齐人闻惧/沮之不可则致地
【小题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盍致地/孔子恐获罪B.语鲁君为周道游/居十月,
C.沮之而不可致地/霸吾地近焉D.桓子慨叹曰/后得去
【小题4】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孔子亦B.居鲁得禄几C.回敢死D.匡人如予
【小题5】下列加点词语“于”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怠政事 ②又不致膰俎大夫  ③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④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卫  ⑤男女行者别涂  ⑥ 或谮孔子卫灵公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注:①武安君:即白起。②应侯:即范睢。③行有日:行期已确定。④赍(jī):送物给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B.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C.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D.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战国时期,诸侯的王室宗支及对其国有大功的大臣,通常都被封为某侯某君,“侯”的权力比“君”大。
B.相,春秋及以前,相只是地位低下的礼宾官;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C.邑,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帝王赐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叫封邑。
D.上卿,按照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授予贵族,相当于丞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罗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和非常自信的鲜明性格。
B.吕不韦想派张唐出使燕国,遭到了张唐的拒绝,吕不韦很不高兴,却也无法,只得改派甘罗前往。
C.甘罗通过白起被杀的例子向张唐分析了违抗吕不韦命令的后果,使张唐最终同意了自己的建议。
D.甘罗年幼却能洞察时局,利用人与人、国与国的矛盾,使秦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赵国五座城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2)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觅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巨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亊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是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C.“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人,故称宫禁,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人。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樊哙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已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高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离祖下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一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之非常也。 (选自于《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