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 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 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 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 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 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 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持牛羊酒食献军士(飨:用酒食招待,犒劳)
B.无诸侯军(内:通“纳”,使进入)
C.驱之鸿门,见项羽(谢:拜谢)
D.归,立曹无伤(诛:诛杀)
【小题2】下列加点的“之”字与“驱之.鸿门”中“”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大王少假借B.辍耕垄上
C.臣壮也犹不如人D.今日事何如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玺,原为印的统称,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玺”。
B.府库,古代官府储存财物兵甲的仓库。“府”收藏财务文书的地方,库储藏兵器的地方。
C.弃市,处死。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其尸体暴露街头示众,以示“与众共弃之”。
D.籍,此处指项羽的名。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名和字常常没有关联,如杜甫字子美。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 2 句为课本中《鸿门宴》语句
(1)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 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08:5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獘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②悁(yuān):愤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烛:照、照耀
D.欲归燕,已有隙 隙:隔阂,裂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卒多死聊城不下  潦水尽寒潭清
B.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有鸟焉,其名
C.上辅孤主制群臣    倚南窗寄傲
D.三战所亡一朝而复之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3)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2)自含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笔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3)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史记·律书》司马迁)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王不易之道也 易:改变
B.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称霸
C.遂执不移等哉  等:同样
D.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捐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见犯乃死,重负国
C.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农历四季中月份在开头的,其它两个月依次为仲、季。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季冬,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腊月。
B.猥,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份,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
C.国,西周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诸侯封地均称国;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
D.晋国,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的一组是
①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
②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③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④猥云德化, 不当用兵
⑤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
⑥今未能销距,原且坚边设侯,结和通使,休宁北陲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穷兵黩武不知止足,贪得之心不能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讨伐叛党,统一疆土。
D.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小题6】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 百 姓 无 内 外 之 徭 得 息 肩 于 田 亩 天 下 殷 富 粟 至 十 余 钱 鸣 鸡 吠 狗 烟 火 万 里 可 谓 和 乐 者 乎
【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2)自含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3)朕岂自谓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鮑叔能如人也。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农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曹沫之约: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在柯邑会盟,会上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当时被迫答应退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领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是齐国国君姜小白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有地位的人,依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B.霸,指诸侯受周天子任命为“方伯”,后可用周天子名义召集诸侯会盟,维持各国之间既定秩序。齐相公以霸主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
C.封邑,古代国君封赐给亲信、贵族、臣属作为世禄的土地,也叫“食邑”。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
D.仓廪,泛指仓库。有曰方者为仓,圆者为廪;又有曰盛谷者为仓,盛米者为廪。在古代,遇到饥荒之年可以“ 发仓廪以贩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少有才,但仕途不顺。多次做官都被免职;多次出战又多次战败;因家有老母而逃跑;辅佐了公子纠,也未成功。
B.管仲得遇知己,鲍权牙为国让贤。即使管仲仕途失意落魄,鲍叔牙依然相信管仲的才华,把还是囚徒的管仲推荐给了齐恒公。
C.管仲心系国家,用心治国。他认为物质充裕方能建设道德,推行政令要顺应民心,所以放低自己姿态,使执政主张易于施行。
D.管仲善于引导齐桓公,处理好齐国外交事件。桓公攻山戎,管仲趁机督促燕国重施召公之政;桓公想背约,管仲引导他守信。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終善遇之,不以为言。
(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