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9 08:4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变?”秦伯,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候、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托”,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两者意思不同。
C.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文中“秦伯说”中“说”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都通“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而司马迁的《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其都有继承和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D.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2)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同类题2

陈丞相世家

司马迁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穷巷,以獘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张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道。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味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简注)
①糠覈:指粗恶饭食。覈,同“籺”(hé),米麦的粗屑。②獘席:破烂的席子。獘同“敝”。③赍用:资财、财物。赍同“资”。
(阅读指要)
本文上半篇记述汉朝丞相陈平年轻时处在贫贱中的一些事,富人张负独具慧眼,力排其子张仲异议,把孙女嫁给当时贫贱的陈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半篇写汉王刘邦荥阳被围陈平足智多谋,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文章语言简练,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主人公陈平,还是其兄陈伯、富人张负,抑或是汉王刘邦、楚王项羽,各具个性,读后令人难忘。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伯常耕田,平使游学(____________)   (2)家乃负穷巷(____________)
(3)为平贫,乃贷币以聘(____________)   (4)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____________)
(5)久之,汉王之(____________) (6)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嫂嫉平不视家生产 ②善,陈孺子为宰
B.①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②秦王恐其破璧,辞谢,固请
【小题3】本文记叙了陈平少时家贫的事,请分别找出最能表现陈平兄长、嫂子、张负对待陈平态度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1)陈平兄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平嫂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陈平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⑤⑥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
(2)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者 称:合适
C.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D.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