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也,不易难乎!
宁越,中牟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人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①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②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③后世已。
(注)①括:箭的末端。②秋驾:古代一种御马的技术。③观:显示,扬名。④博志:当是“抟志”传写之讹。“抟”通“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恶以必除 恶:憎恶
B.昼日讽诵习业 讽: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 章:显扬
D.吾非爱道也 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 与羸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之二虫又何知
D.请以十五岁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墨翟、宁越,都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通过日夜学习,最后分别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和谋士的代表人物。
B.“射”“御”均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习掌握的基本才能,和书、礼、诗、乐统称为“六艺”。
C.战国时期,武器的种类已经很丰富了,除了宝剑以外,还有弓箭、战车、钩长矛等等。这些兵器虽然也有铁制作的,但主要材质是青铜。
D.“布衣”,麻葛制成的粗布衣服。因古代平民穿马葛之类的织物,不能衣锦绣,所以“布衣”一词借指平民百姓。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本文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8-12-20 08:1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镒,古代重量单位。24两为一镒,一说20两为一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逍遥游》“置杯焉胶”)
B.而越人信机    机:吉凶之兆(《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逍遥游》“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小题2】以下句子和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
A.我决起B.泉涓涓始流
C.举世非之不加沮D.天柱高北辰远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古人“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并序》)
(4)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 题。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
注①秋驾:飞车之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恶以必除 恶:憎恶
B.昼日讽诵习业   讽:讽刺
C.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    章:显扬
D.吾非爱道也 爱:吝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今有宝剑良马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宁越,中牟之鄙人也 之二虫又何知
D.请以十五岁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D.《荀子·解蔽》说:“物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2)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东夏之命:东夷和华夏的语言。②口僭之命不愉:口音方言的意思不能理解。③而:如,好像。④亏:差异。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可法先王之法的理由。
【小题2】第③段“循表夜涉”的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法令为什么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
②时不与法俱至
③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④其时己与先王之法亏矣
⑤故治国无法则乱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制定法令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因此法令不能盲目效法,一成不变。
B.文章认为“察今可以知古”,因为上古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并没有不同。
C.文章认为完全依赖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维护安定,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D.本文通过批判“先王之法”,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的道理。
【小题5】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请对此作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