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适字景伯,皓长子也。幼敏悟,日诵三千言。皓使朔方,适年甫十三,能任家事。以皓出使恩,补修职邓。绍兴十二年,与弟遵同中博学宏词科。高宗曰:“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宜升擢。”遂除敕令所删定官。后三年,弟迈亦中是选,由是三洪文名满天下。甫数月皓归忤秦桧出知饶州适亦出为台州通判垂满皓谪英州适复论罢往来岭南省侍者九载。桧死皓还,道卒,服阕,起知荆门军。应诏上宽恤四事:轻荼额钱,它州代贡礼物,辟试闱以复旧额,蠲官田令不种者输租。改知徽州,寻提举江东路常平荼盐,首言役法不均之弊。
时金人再犯淮,羽檄沓至,书诏填委、咨访酬答率称上旨,自此有大用意。金既寻盟,首为贺生辰使。金遣同签书枢密院事高嗣先接伴,自言其父司空有德于皓,相与甚欢,得其要领以归。
乾道元年五月,迁翰林学士,仍兼中书舍人。秦埙久废.忽予祠,适奏曰:“李林甫死后,诸子皆流配岭南。秦桧稔恶自毙,不肖之孙官职仍旧,可谓幸矣。宫观虽小,埙得之,则人以除用之渐,恐桧党牵连而进。”其命遂寝。六月,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上谕参政钱端礼、虞允文日:“三省事与洪适商量。”东西府始同班奏事。八月,拜参知政事。谏议大夫林安宅以铜钱多入北境,请禁之,即蜀中取铁钱行之淮上。事既行,适言其不可。上问之,适日:“今每州不得千缗,一州以万户计之,每家才得数百,恐民间无以贸易。且客旅无回货,盐场有大利害。”上以为然,乃寝前命,但于蜀中取十五万缗,行之庐、和二州而已。
十二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未几,春霖,适引咎乞退,林安宅抗疏论适,既而台臣复合奏。三月,除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起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再奉祠。淳熙十一年薨,年六十八,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洪皓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数月/皓归/忤秦桧/出知饶州/适亦出为台州通判/垂满/皓谪英州/适复论罢/往来岭南省侍者九载
B.甫数月/皓归/忤秦桧出/知饶州/适亦出为台州通判垂满/皓谪英州/适复论罢/往来岭南省侍者九载
C.甫数月/皓归忤秦桧/出知饶州/适亦出为台州通判/垂满/皓谪英州/适复论罢往来/岭南省/侍者九载
D.甫数月/皓归忤/秦桧出/知饶州/适亦出为台州通判垂满/皓谪英州/适复论罢/往来岭南省/侍者九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绍兴是宋高宗在位时的年号。
B.流配是指把犯人发配到偏远地方,唐朝李林甫死后,诸子被除名发配到岭南。
C.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王安石曾于熙宁年间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开始推行变法。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叫薨,唐朝以后所有官员的死皆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适天资聪颖,善于处事。他年幼时聪明敏捷,能一天背诵三千字的文章,在洪皓出使金国时,他才刚满十三岁,就能处理家事。
B.洪适不畏权贵,刚正直言。他以李林甫为例,反对秦埙提举官观,认为秦埙若担此职,秦桧的党羽就会互相勾结而进官。最终这项任命作罢。
C.洪适忠于职守,推行善政。在知荆门军期间,他响应诏令上奏论述宽恤四事;在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期间,他最先提出役法不均的弊端。
D.洪适屡居要职,位极人臣。他先后担任签书枢密院事、中书舍人、参知政事等职,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金人再犯淮,羽檄沓至,书诏填委、咨访酬答率称上旨,自此有大用意。
(2)上以为然,乃寝前命,但于蜀中取十五万缗,行之庐、和二州而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1 05:3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翰,沧州临津人。世习医业,初摄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初,诣献《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世宗之,命为翰林医官,其书付史馆,再加卫尉寺主簿。

太祖北征,命翰从行。建隆初,加朝散大夫、鸿胪寺丞。时太祖求治,事皆核实,故方技之士必精练。乾德初,令太常寺考较翰林医官艺术,以翰为优,绌其业不精者二十六人。自后,又诏诸州访医术优长者其名,仍量赐装钱,所在厨传给食,遣诣阙。开宝五年,太宗在藩邸有疾,命翰与马志视之。及愈,转尚药奉御,赐银器、缗钱、鞍勒马。

尝被诏详定《唐本草》,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珪圭、王光祐、陈昭遇同议,凡《神农本经》三百六十种,《名医录》一百八十二种,唐本先附一百一十四种,有名无用一百九十四种,翰等又参定新附一百三十三种。

乃命尽考传误,刊为定本。类例非允,从而革焉。至如笔头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头骨之下。仍采陈藏器《拾遗》、李含光《音义》,或穷源于别本,或传效于医家,参而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旧说灰类,今是木根。去非取是,特立新条。自余刊正,不可悉数。

下采众议,定为印板。乃以白字为神农所说,墨字为名医所传,唐附今附,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义既判定,理亦详明。今以新旧药合九百八十三种,并目录二十一卷,广颁天下,传而行。

翰后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滑州刘遇疾,诏翰驰往视之。翰还,言遇必瘳,既而即死,坐责授和州团练副使。端拱初,起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复为医官使。卒,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之,命为翰林医官 嘉奖
B.又诏诸州访医术优长者其名   登记
C.参而较之,辨其臧否    善恶
D.下采众议,定为印板    印刷版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是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所建的两个对称的建筑物。两阙之间为一通道,是通向阙后建筑物的道路。后来演变成为帝王宫殿的代名词
B.方技之士,即方士或术士。《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包含了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方术。古代从事医术的人不少就是方士
C.《唐本草》,唐代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我国历代主要本草书籍如宋《开宝本草》、明《本草纲目》等,都贯穿着它的内容。
D.神农,即黄帝。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文化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一。他亲尝百草,用草药为百姓治病:他教民稼穑,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翰祖传中医,世习医道。他曾做过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初年,刘翰为济世救人,将祖传的中医书籍献给宫廷,以惠天下。
B.刘翰医术高明,备受信任。宋太祖北征时,命刘翰随军同行。太宗赵光义曾命刘翰前去王府为自己医治,经过刘翰的百般调治,病愈,刘翰亦得太宗的褒奖。
C.刘翰专业扎实,严谨求实。奉皇帝之命,带领医官详细修定《唐本草》,新增加三百多种草药,体例严谨,黑白字分明,一目了然。后勘印颁布天下,广为流传。
D.刘翰文献有功,身居数职。修定《唐本草》后,刘翰被加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被任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官为检校户部郎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乾德初,令太常寺考较翰林医官艺术,以翰为优,绌其业不精者二十六人。
(2)翰还,言遇必瘳,既而即死,坐责授和州团练副使。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天祥传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馀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选自《宋史》,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厓山,军中置酒大会 破:被攻占
B.弘范之    义:认为……有节义
C.遂遣积翁旨 谕:告诉
D.盟津之师不而会者八百国 期:意料,预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同类题4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候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谳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辟大理寺检法官,徒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席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都来尽屏也后她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所调四夷侵中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古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部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读,管勾国于监。在职数年,以动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锢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志日:“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及日:“义理为先,安有高下?“卒不为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B.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C.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D.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陇下渊默/临朝使阴邪未尽屏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及办案有方,得到认可。处理闽地诬陷仇家的官司时,救了五十三人,他的做法被提点刑狱推广。
B.吴及上书言事,切中时弊。他上书指出国库空虚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上书十多件事,均被采纳。
C.吴及重视义理。不屈不阿。在做检法官时,他反对三司对法令的改动,即使触怒上级也始终坚持看法。
D.吴及为官有失,遭劾被贬。在集议定稿中,他与沈起增加了有利于程叔良经营的内容,被弹劾,遭贬。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
②后妃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