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垂鞭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E. “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小题2】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27 03:0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思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写作本诗时,作者在安徽督学朱筠幕中,除夕归家过年,对社会即将发生的乱象已有预感,心中惆怅,有感而作。②物外知:从时间流逝、外物变迁中感觉出来。③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露水不易打透。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黄诗第一句以乐景衬哀情,以除夕之夜的喧腾笑语反衬诗人内心的复杂忧思。
B.黄诗的一、二句通过对比充分表现出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C.黄诗第三句中的“悄立”二字,用外形的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则主要写出了诗人因久居异乡而不为乡里熟识的孤独。
D.陈诗第一句写“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侧面写出了诗人出行之早且出行之久。
E. 陈诗中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析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目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①诗人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②山椒:山顶。③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④行役:出门在外,这里指外出的男子。⑤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所居。⑥良:实在。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刘诗首句,“终日”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夫”字形成句中反复辞格,意转声连,节奏舒徐,音韵悠扬。
B.刘诗第三句,“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料,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陈诗起首四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到石像中,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D.陈诗中,望夫女子自问自答,诉说自己的丈夫外出,音信断绝,自己抱恨无极,精诚不灭,而化成石头,接着又转人写景,渲染气氛。
E.刘诗为七言绝句,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运用的手法及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