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太子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扉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之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注)①严嵩,明代大奸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②地,有说情的意思。
【小题1】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B.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C.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D.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中的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B.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道、佛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都是表示授予官职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考中进士以后并没有立即做官,而是过了两年才去任职。替父亲守丧,遵循礼法,坚持三年,遇母丧事,同样认真对待。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碰上饥荒之年,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因而得到了数十石粟米。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8 09:1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 于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B.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C.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D.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以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B.“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没有这种名分的其他儿子,则不能被称为太子。
D.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所给例句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选自必修三文言文)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A.去今之而葬焉。
B.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
D.顺流而行,至于北海。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2)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3)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丘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馀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录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B.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C.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D.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
【小题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科举考试名,明、清两朝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乡试,中试者被称为秀才。
B.庶吉士又称"庶常",是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负责起草诏书等。
C.历法指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类。
D.文渊阁指明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的地方,《永乐大典》纂成后便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博学强识,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火器等技术,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遍习兵法等其他书籍。
B.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不被重用,几起几落,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邱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C.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负责编写《测天约说》二卷等著作,后来又呈上观测天象的四条理论,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春,字若木,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高阳、献二县,征授御史。太仆少卿徐兆魁攻李三才,因痛诋顾宪成。春三疏首发其憸邪。出按湖广,请予礼部侍郎郭正域及光禄少卿顾宪成恤典。楚宗人以讦伪王事,锢高墙者甚众,春为讼冤,寻复请释回故宗家属,语甚切至。咸宁知县满朝荐久系,奏请释之,因请并释王邦才、卞孔时。又再疏劾守备中官杜茂,且备陈采榷之害,言:“臣不忍皇上听小人之谋,名出汉桓、唐德下,为我明基祸之主。”帝以湖广地为福王庄田。春三疏力争,帝降旨切责。叶向高致政去,方从哲为首辅。春抗疏言:“今天下人材则朝虚野实,货财则野虚朝实。从哲不能救正,而第于福王则无事不曲从。臣尝叹皇上有为尧、舜之资,而辅佐无人。仅得王家屏、沈鲤,又俱不信用。其余大抵庸恶陋劣,奸回媢嫉之徒,不意至从哲而风益下。臣闻从哲每向人言,辄云内相之意,是甘为万安、焦芳,曾赵志皋,沈一贯之不若也。”从哲疏辨乞去。帝慰留,而责春妄言渎奏,出为福建右参议。寻丁父艰。天启初,起故官。召为尚宝少卿,历迁光禄卿。五年,魏忠贤党门克新劾春倚恃东林,父作子述,削籍归。
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疏请皇太子出阁,从之。累疏引疾,不允。九年,条上战守之策,并论贼三可击状。帝如议敕行。十一年,黄道周、刘同升等谏杨嗣昌夺情,被贬谪。范景文等疏救,春名与焉。明年正月,削景文籍,置春不问。春为御史,甚有声。及居大僚,循职无咎。会上疏请改折白粮,忤旨,罢归。是年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B.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C.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D.崇祯九年/召拜通政/使迁户部右侍郎/历尚书/总督仓场/条行厘弊十事/以劳瘁予/告未几/起南京户部尚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恤典,朝廷对去世官吏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等的典例。
B.首辅,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成为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首席大学土称作首辅。
C.削籍,朝廷对官员的处罚方式,官员登记在册,因获罪从官名册中除名即为削籍。
D.出阁,古时称公主出嫁为“出阁”,后泛指女子出嫁;皇子大婚,亦作“出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春为人正直,屡次替人讼冤。他为楚宗人等申辩冤屈,既而言辞恳切尽理地请求释放其故宗家属;他还曾先后上书请求释放满朝荐、王邦才、卞孔时。
B.子春人格独立,绝不屈从权贵。他多次检举太仆少卿徐兆魁为人狠毒、陷害忠良;他断然拒绝魏忠贤同党门克新的拉拢,据理力争,使得对方削籍而归。
C.子春敢于直谏,指出皇帝弊端。他多次上书力争,反对皇帝把湖广大片土地赐给福王作庄田;他上书直言方从哲并非救正之人,皇帝任命其为首辅不妥。
D.子春忠于职守,在职多有作为。他任南京户部尚书时,上书提议有关皇太子的事项,分项陈述守战的策略.分析击溃叛军的必备条件,均被皇帝采纳并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不忍皇上听小人之谋,名出汉桓、唐德下,为我明基祸之主。
(2)从哲疏辨乞去,帝慰留,而责春妄言渎奏,出为福建右参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刘忠,字司直,陈留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四年,《宪宗实录》成,迁侍讲,直经筵,寻兼侍东宫讲读。又九年进侍读学士。武宗即位,以宫寮擢学士,掌翰林院,仍直经筵。正德二年,刘瑾用事,日导帝游戏,乱祖宗旧章。忠上言戒逸游、崇正学数事。已,因进 讲与杨廷和傅经义,规帝阙失,而指斥近幸尤切。帝谓瑾曰:“经筵,讲书耳,浮词何为?”瑾素 恶两人,因讽吏部尚书许进出之南京。南京诸部惟右侍郎一人,进特请用为礼部左侍郎。命下,外 议籍籍,进患之,甫两月,即擢忠本部尚书。其冬,就改吏部。时留都一御史,素骄横;一郎中, 张彩所昵也,秩满,皆署下考。疾吏胥诡名寄籍,督诸曹核汰千人。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诏可之。忠在南京正直有风采。然是时,瑾方以严苛折辱士大夫,而忠操绳墨待下,纠劾过峻。时论遂谓忠附会瑾意,颇归怨焉。五年二月,改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专典制诏。两疏乞休,不报。瑾诛,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甫数日,以平宁夏功, 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故事,阁臣加官无遽至三孤者。忠无功骤得,不自安,连疏固辞,不许。瑾虽 诛,张永、魏彬辈擅政,大臣复争与交欢,忠独无所顾。永尝遣廖鹏谒忠,忠仆隶遇之,又却其馈,由是与永辈左。前后乞休疏七八上,皆慰留。明年命典会试。甫毕,帝以试录文义多舛,召李东阳 示之。忠知为中官所掎,乞省墓。诏乘传还。抵家,再上章乞致仕,报许。给月廪、岁隶终其身。 世宗即位,屡荐不起。遣行人存问,忠奏谢,因有所献纳,帝褒其忠爱。嘉靖二年卒,年七十二。 赠太保,谥文肃。赞曰:刘忠持正不阿,奉身早退。此诚明去就之节,乌能委蛇俯仰以为容悦哉。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九》,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B.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C.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D.大计京官/所黜多于前/又疏请/不时纠劾以示/劝惩无待/六年考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设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 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员的品级。秩满,就是指官吏全额领取俸禄。
C.致仕:即交还官职,也就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代官员辞职归家。这一做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或其他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褒贬评判性质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私谥则不出于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忠忧心国事,直言进谏。虽执掌翰林院,但经常直言规谏皇帝,这导致皇帝不满,宦官刘瑾直接将刘忠贬官至南京。
B.刘忠为人正直,坚持法度。对待官吏非常严厉,曾上疏请求对官员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弹劾,以示劝勉惩戒。
C.刘忠持正不阿,不慕权贵。张永、魏彬专权,大臣们争先巴结,只有刘忠置之不理。
D.刘忠淡泊名利,不恋官位。主持会试时,遭到宦官陷害排挤,于是请求回家祭扫坟墓,得到皇帝诏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是时,瑾方以严苛折辱士大夫,而忠操绳墨待下,纠劾过峻。
(2)永尝遣廖鹏谒忠,忠仆隶遇之,又却其馈,由是与永辈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至正初,举江浙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吴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安为学士。时征诸儒议礼,命安为总裁官。寻与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删定律令。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及官侍从,宠愈渥。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安辞。帝不许。至任,政绩益著。其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节选自《明史·陶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B.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C.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D.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长,宋元时为官立书院设置的官名,讲学兼领院务;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直到清末山长制被废除。
B.幕府,古代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做将军府署,称之幕府,后世也称地方军政大吏出行时的府署。
C.玉帛,指玉器和丝织品,古代常用来作祭祀物品以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礼物,后来泛指珍贵的财物。
D.生祠,旧时指为活人而建的祠庙,建生祠始于西汉,多为民间为纪念官员功德,而自发地在其生前所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悟性极高,学识渊博。他从小就博览经史书籍,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在元朝至正初年就考中了举人,曾经担任过书院山长。
B.陶安有政治眼光,见识超凡。他于乱世避居家中,听闻朱元璋攻占太平,就率众出迎,向其提出战略谋划,并鼓励他攻取金陵,进而夺取天下。
C.陶安遇事沉着冷静,心怀仁慈。他在陈友定攻来时,召集官吏百姓,坚守城池,打败敌军后,又释放了敌军胁从者,这些胁从者为此建生祠感念他。
D.陶安任官政绩显著,尽心尽责。他为官一向颇有政绩,任江西行省参政时成绩更加突出,就在临死前,还草拟了有关国家时务的十二件事,献给朝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2)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及官侍从,宠愈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