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出安抚陕西。神宗立,复为翰林学士。河东麟、府、丰三州,城垒兵械不治,官吏皆受谴。京以先帅本道,上章自劾曰:"使诸路帅臣,知其虽一时脱去,后能侥窃名位者,犹必行法,将不敢复偷惰旷职。"优诏不听。进参知政事。数与安石论辨,又荐刘攽、苏轼掌外制。安石令保甲养马,京谓必不可行。未几,以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宗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京以疾未至,帝中夕呼左右语曰:"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京诏。及入见,首以所梦告焉。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时京已老,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帝临奠于第,赠司徒,谥曰文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B.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C.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D.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古代官署,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礼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知制诰是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
D.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宋设枢密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冯京从小就很出众,英俊豪迈卓尔不群,他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以致依仗皇宫的权贵张尧佐都想把女儿嫁给他。
B.冯京坚持己见,敢说敢做。在新旧党争中,他多次与王安石论辩。后来,有人拿安石密信告发,神宗得知安石与冯京不和,对冯京信任有加。
C.冯京恩威并重,声名远播。茂州夷人叛乱,冯京率部追击,夷人溃败投降。他奏请朝廷对夷人不咎既往,施加恩惠,让夷人很是感动。
D.冯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河东三州军备废弛,官吏都受到处罚。冯京虽已离任,但上章弹劾自己,希望朝廷依法追究,以儆效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2)帝中夕呼左右语曰:"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9 11:4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 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 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2)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文秀,仲远,吴兴武康人,司空庆之弟子也。前废帝即位,为安南录事参军。景和牛千,青州刺史。时帝狂悖无道,内外忧危,文秀将之镇,部曲出屯亨了,说庆之曰:“此人性情无常,猜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千载一时,万不可失。”庆之不从。文秀固请非一,终不回。文秀既行,庆之果为帝所杀。庆之死后,帝遣江方兴领兵诛文秀。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弥之等寻归顺。

弥之青州强姓,门族甚多,诸宗从相合率奔北海,据城以拒文秀。文秀遣军主解彦士攻北海陷之,伯宗合率乡兵,复克北海,因率所领向青州所治东阳城。文秀拒之,伯宗战败。玄邈、僧嵩等并进军攻城,每战辄为文秀所破。三年二月,文秀归命请罪,即安本任。八月,净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直至城下。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

四年, 进文秀号右将军,拿五百户。虏围青州积久,太宗所遣救兵并不敢进。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机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为所陷。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 ”文秀厉声曰:“身是。”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裸缚文秀至曜前,执之者令拜,文秀曰:“各二国大臣:无相拜之礼。”曜命还其衣,为设酒食,锁送桑乾。

文秀在桑乾凡十九年,齐之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书•沈文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B.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C.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動/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D.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励/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
C.虏,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索指发辫,因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左迁;降级叫迁谪;平调叫转迁、迁掉;离职后复官叫迁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文秀能明晰形势,准确作出预判。前废帝性情无常,猜忌心严重,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他劝说庆之 行废立之事,庆之不听,他走后,庆之果然被杀害。
B.沈文秀有军事才能,多次打败对手。他派解彦士攻陷北海,又阻击伯宗,使伯宗大败;在和北虏作战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
C.沈文秀得将士之心,将士为之尽力。他被敌人围困了三年,外无援军,将士们愿意为他效力,日夜战斗,盔甲上都生出了虱子,但是却没有一人叛离。
D.沈文秀对故国忠诚,不肯屈膝折节。面对虏敌和对着他的兵刃,他毫不畏惧,厉声以对;被剥去衣服, 捆到白曜面前,他不肯下跪,有浩然之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
(2)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

同类题3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谦溥,字德明,少通《左氏春秋》。世宗征刘崇,辽州刺史张乙坚壁不下,遣谦溥单骑说之,乙以城降,以功改闲厩使。
会隰州刺史孙义卒,时世宗亲征淮南,谦溥谓节帅杨廷璋曰:“大宁,咽喉要地,不可阙守。且车驾出征,若俟报,则孤城陷矣。”廷璋即署谦溥权隰州事。并人以数千骑来寇,谦溥单衣持扇,从二小吏登城,徐步按视战具,并人退舍。后旬余,大发冲车攻城。谦溥募敢死士,得百余人,短兵坚甲,衔枚夜缒出城。会廷璋兵至,合势夹攻,掩其不及,斩首千余级。明年,以功领衢州刺史。
建隆四年,移慈州,兼晋、隰缘边都巡检。冬,将有事于南郊。太祖命四路进兵,略地太原。郑州刺史孙延进、绛州刺史沈继深等师出阴地,以谦溥为先锋。谦溥因画攻取之策,继深等共沮之,延进不能用。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延进等仓皇走谷中,独谦溥麾兵拒之,并人引退。未几,移隰州刺史。
开宝元年,命李继勋等征太原,以谦溥为汾州路都监。谦溥在州十年,敌人不敢犯境。有招收将刘进者,勇力绝人,谦溥抚之厚,藉其死力,往来境上,以少击众。并人患之,为蜡丸书以间进,佯遗书道中,晋帅赵赞得之以闻。太祖令械进送阙下,谦溥诘其事,进伏请死。谦溥曰:“我以举宗四十口保汝矣。”即上言进为并人所恶,此乃反间也。奏至,帝悟,遽令释之。
开宝三年,召谦溥为济州团练使。复为晋、隰缘边巡检使,边民闻之喜,争相迎劳于道左。八年,以疾求归。至京师,疾笃,累上章辞禄,不许。明年春,卒,年六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B.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C.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D.军还出白璧关/次谷口/谦溥语诸将曰/王师深入敌境/今既退军/彼必乘我/诸君当备之/诸将不答谦溥/独令所部擐甲/俄追骑果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李谦溥,字德明。”
B.兼,指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兼任其他官职,本文表兼任的词语还有判、署、领等。
C.车驾,指帝王所乘的车,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车驾”代称皇帝。
D.元年,指封建皇帝即位或改年号的第一年,封建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改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李谦溥才智超群,胆识过人。世宗征讨刘崇,李谦溥单骑前往游说辽州刺史张乙投降;并军几千骑兵入侵隰州,李谦溥带两小吏登城巡视,吓退并军。
B.李谦溥深谋远虑,颇有战功。他出奇计,与杨廷璋部队合力夹攻袭击并军,斩首千余人;部队出阴地而回,李谦溥准确预测敌军的追击并做好防范,击退敌军。
C.李谦溥威震三军,众望攸归。他在隰州、汾州、济州等地任职十年,敌人不敢冒犯边境,边民听说他又担任晋、隰缘边巡检使时,争相在道旁迎接他。
D.李谦溥重才爱才,情深义重。刘进勇力超群,常助李谦溥在边境往来,李谦溥厚爱他,识破敌方反间计后力保刘进,还说愿以全宗族四十口人担保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溥募敢死士,得百余人,短兵坚甲,衔枚夜缒出城。
(2) 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种谔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B.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C.“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D.“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B.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秩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C.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D.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牒荐之者,震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

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侵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或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①蠲(juān):免除。②昧爽:天将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牒箧中 内:同“纳”,放入。
B.令坊置一吏,其户  籍:登记。
C.童而牧舍火 逸:贪玩。
D.民不胜,自诬服    掠:拷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权贵牒荐之者   摇其本观其疏密
B.辄具奏复其身 庖丁文惠君解牛
C.书官资揭城 赵常五战
D.使坊吏主给 非曰能,愿学焉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B.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C.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D.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震品格高尚,为人正直。他年轻时住乡下,不随便与人结交,闻过则喜;考中进士后做小官,有权贵推荐他高升,他并不利用这一机会和条件往上爬,而后凭借自己的实力参与 政事。
B.唐震关注民生,心系百姓。他任信州知州时,江东大早,他上奏朝廷请求减少纲运米,当地的租赋,并劝富人拿出粮食分发给饥民。
C.唐震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他任浙西提刑时,当地赵氏家族有个守墓人凶暴蛮横,他派官吏去逮捕惩治,权贵贾似道写信求情,他不予理睬,以法惩办了恶人,因此得罪了贾似道 遭到了弹劾。
D.唐震拒绝投降,以死报国。他任饶州知州时,元军攻城,通判万道同暗中给元军送礼,准备投降,并劝唐震投降,唐震怒斥万道同,坚持抗敌,最终城破被俘,以身殉国。
【小题5】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