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 孙振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B.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C.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D.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3 11: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二于驺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
(注)①梃:棍棒。②驺:骑马驾车的随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B.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C.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D.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为年号,中国古代一般采用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等,文中“正德”亦为年号。
B.“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唐朝始设进士。元、明、清殿试及第者统称为进士,分为三甲。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
D.“擢”,一般指选拔、提升官职之意。本文中的“谪”“出”等都与官职变动有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张士隆性情耿直不阿,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弹劾上奏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士隆调查薛凤鸣案的机会,让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狱并贬官。
D.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
(2)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五事,帝不能尽用。进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知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十二月,诸城并全。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受灾,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国维连复富阳、于潜等地,联合方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六月国维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节选自《明史·张国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B.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C.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D.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与后文“崇祯”,均为帝王年号,汉代起,帝王年号就常常用作纪年。
B.迁,指“转变”“移动”,出现在官职之前时,解释为“升职”“升阶”之义。
C.兵部,重要的封建官制,与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合称为“六部”。
D.畿辅,指国都所在的地方,也可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相近的词有“京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国维不畏权势,心怀国事。他曾弹劾罢免了一些魏忠贤的党羽,同时,恳切地上书,希望朝廷能清除弊政。
B.张国维深谙兵事,战功卓然。流贼袭犯,多位将领被杀,国维率领部下援救,最终击破流贼,保全了诸城。
C.张国维心系民众,富有仁心。所辖之地出现灾情后,他积极行动,建设塘坝、修缮海堤,颇富政绩与实效。
D.张国维忠于家国,宁死不降。明末,国势堪危,他与众将领策谋持久战,但终因战术失当,兵败赴水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
(2)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兵食既足,中原可图。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晋升为郎中。曾和宋濂一同侍奉太祖,太祖多次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陈友谅已被消灭,太祖志图中原,对克仁说:“元朝的国运已被摧毁,豪杰互争,有可乘之隙。我将督促两淮、江南诸郡的百姓,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再于两淮之间的可馈运之处,储粮等候时机。兵粮充足,中原就可谋图,你认为怎样?”克仁回答说:“储备粮食,训练士兵,观望战事,等待时机,这是长久的策略。”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因感叹久之。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 当时,江左的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对克仁说:“秦政暴虐,汉高祖起自布衣,以宽大驾驭着群雄,于是成为天下之主。现群雄蜂拥而起,但都不知制定法度以严明军政,这就是他们难以成功的原因。”因而感叹很久。又说:“江南则唯有我和张士诚。士诚多奸谋,崇尚间谍之术,治军无纪律。我率领十万之众,整肃军政,任用将帅,伺机而动,我们的势力将不可战胜。”克仁点头说:“主上神武,一定能一统天下。”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也。”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使汉业终于如是。帝王之道,贵不违时。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功臣子弟亦令入学。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太祖曾阅读《汉书》,宋濂和孔克仁侍奉其旁。太祖说:“汉朝治理国政不完美在哪里?” 克仁说:“王霸之道杂用之故。”太祖说:“谁的错误呢?”克仁说:“责任在于汉高祖。” 太祖说:“高祖创业,正遇上秦朝灭学,百姓憔悴以待复苏,礼乐之事还没兴起。孝文为令主,修定礼乐,恢复三代旧制,但顾虑重重而无暇他顾,致使汉朝帝业终归如此。帝王之道,可贵的是不违背时代。三代之王有时机而能为之,汉文有时机而不为,周世宗则是没时机而为之。”又曾问克仁:“汉高祖从平民成为万乘之主,他采用什么办法?”克仁问答说:“知人善任。”孔克仁侍奉太祖最久,所以得知太祖的谋略最多。洪武二年(1369)四月,命令克仁等人教授诸子经书,功臣的子弟也一起学习。不久,出任江州知州,入朝为参议,受牵连而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
(注释)①觖:不满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故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文中的“顿首”属于书简表奏用语,有致敬意。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也属儒家政治主张,如“春秋五霸”说。
D.经: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克仁忠诚,颇得皇上信任。皇上让他陪侍,且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以资政建。
B.孔克仁聪慧,颇具洞察之力。皇上和他讲述图中原之志,他赞赏皇上储粮、练兵、等待等都是战略之计。
C.孔克仁自信,常怀崇敬之心。皇上筹划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认同,并赞赏主上神武,定能成就天下。
D.孔克仁好学,被任命为经师。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他能对答如流,后被任命为经师。
【小题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⑵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这里指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明清两代多用年号称呼皇帝,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D.车驾,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后用来代指皇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罗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孤城守卫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①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开:地名。元英宗至治二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馈饷:馈,送食物给人吃;饷,指军队的俸给、粮饷。文中指赠送军中粮饷。
C.中官:古官名,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而言,本文中指的是宦官。
D.赠:古代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文选郎中、兵部尚书等职,其间多次受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文而自刎。
C.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
D.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但他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
(2)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