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举进士,授富阳主簿。后为司理,犴狱必亲临,端默以听,使自吐露。越陪都,台府鼎立,简中平无颇,惟理从。一府史触怒帅,令鞫之,简白无罪,命鞫平日,简曰:“吏过讵能免,今日实无罪,必往事置之法,某不敢奉命。”帅大怒,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先是,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白尹张枃,宜因凶岁戒不虞。乃令简督三将兵,接以恩信,出诸葛亮正兵法肄习之,军政大修,众大和悦。
改知嵊县。丁外艰,服除,知乐平县,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杨、石二少年为民害,简置狱中,以祸福,咸感悟,愿自赎。由是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二少年大帅县民随出境外,呼曰“杨父”。
会斥丞相赵汝愚,祭酒李祥抗章辨之,简上书言:“昨者危急,军民将溃乱,社稷将倾危,陛下所亲见。汝愚冒万死易危为安,人情妥定,汝愚之忠,陛下所心知,不必深辨。臣为祭酒属,日以义训诸生,若见利忘义,畏害忘义,臣耻之。”未几,亦遭斥,主管崇道观。再任,转朝奉郎。嘉泰四年,赐绯衣银鱼,朝散郎,权发遣全州,言罢,主管仙都观。
嘉定元年,宁宗更化,授秘书郎,转朝请郎,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兵部郎官。转对,极言经国之要,弭灾厉、消祸变之道,北境传诵,之涕泣。诏以旱蝗求直言,简上封事,言旱蝗根本,近在人心。兼考功郎官,兼礼部郎官,授著作郎、将作少监。入对,答问往复,漏过八刻,上目送久之。
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以面对所陈未行,求外补,知温州。移文首罢妓籍,尊敬贤士。私鹾五百为群过境内,分司干官永嘉尉及水砦兵捕之。巡尉不白郡,简惊曰:“是可轻动乎?万一召乱,贻朝廷忧。兵之节制在郡将,违节制是不严天子命,违节制应斩。”建旗立巡尉庭下,召刽手两行夹立,郡官盛服立西序数其罪命斩之郡官交进为致悔罪意良久得释奏罢分司其纪律如此。寓官置民田其直,简追其隶责之偿所负。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
(选自《宋史•杨简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往事置之法 擿:挑剔,指摘
B.以祸福 谕:告诉,晓谕
C.分司干官永嘉尉及水砦兵捕之    檄:用檄文征召
D.寓官置民田其直 负:背弃,辜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惟理从 蚓无爪牙
B.言罢,主管仙都观 不赂者赂者丧
C.北境传诵,之涕泣 若者皆且所虏
D.简追其隶责之偿所负    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简任绍兴府司理期间,常亲临乡间牢狱审讯犯人。他静默端坐,颇具威严,即使犯人们拒不开口,他也能断定他们的罪行。
B.杨简任乐平县县令时,兴办学校,教化百姓。乐平县被治理得路不拾遗,百姓皆以因犯罪而被诉讼为耻,杨简也因此深受爱戴。
C.文章主要叙述了杨简在历任官职上的所作所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全面展现了杨简耿直刚正、尽职爱民、政绩卓著的形象特征。
D.无论是乐平县杨、石二少年受杨简教化后称其为“杨父”,还是杨简拆除权势人家阻碍官家河道的宅第后百姓呼官河为“杨公河”,都可见杨简深得民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郡 官 盛 服 立 西 序 数 其 罪 命 斩 之 郡 官 交 进 为 致 悔 罪 意 良 久 得 释 奏 罢 分 司 其 纪 律 如 此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丞相史浩亦以简荐,差浙西抚干,白尹张枃,宜因凶岁戒不虞。
⑵臣为祭酒属,日以义训诸生,若见利忘义,畏害忘义,臣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06:4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密佑,其先密州人,后渡淮居庐州。佑为人刚毅质直,累官至庐州驻礼、御前游击中军统领,改权江西路副总管。
咸淳十年,以阁门宣赞舍人为江西都统。是冬,大元丞相伯颜下鄂州,留右丞阿里海牙守之,而将大兵东下。明年二月,朱祀孙遣高世杰取鄂州,阿里海牙以兵逆击,执世杰荆江口,兵尽溃,半入江西。江西制置黄万石招集之,且募宁都、广昌、南剑义兵千余人,尽以属佑。十一月,大兵至隆兴,刘槃兵败,乃婴城自守。万石时移治抚州,将遁,惧佑不从,乃调佑兵援槃,且戒以勿战。未至隆兴槃已降,都统夏骥率所部兵溃围出。
已而元帅张荣实、吕师夔提兵逼抚州,佑率众逆之进贤坪,兵来呼曰:“降者乎?斗者乎?”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佑告其部曰:“今日死日也,若力战,或有生理。”众成愤厉。自辰战至日昃,佑面中矢,拔之复战,又身被四矢三枪,众皆死,仅余数十人。佑乃挥双刀斫围南走,前渡桥,马踏板断,遂被执。众见其勇,戒勿杀,舆归隆兴。元帅宋都曰:“壮士也。”欲降之,系之月余,终不屈。尝骂万石为卖国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命刘槃吕师夔坐城楼,引佑楼下,以金符遗之,许以官,佑不受,语侵槃、师夔,益不逊。又令佑子说之曰:“父死,子安之?“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怡然自解其衣请刑,遂死。观者皆泣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卷》)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江西路副总管 权:暂代官职B.世杰荆江口 执:引领
C.刘槃兵败,乃城自守 婴:环绕D.戒勿杀,归隆兴 舆:用车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佑为人刚直不阿,质朴直爽,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救亡之重任,并以勇猛的抗击行为践行自己的报国之志。
B.对于密佑的忠心报国行为,元军上下许多人都报以敬佩之心,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密佑归降元朝,但密佑不为所动。
C.密佑率领部下奋勇抗击强大的敌人,即使身上多处受伤仍然奋不顾身地勇猛杀敌,最终因桥板折断受困而被俘。
D.密佑痛恨投降元军的黄万石、刘槃等人,对于他们的劝降严加斥责,自己最终以解衣自尽的方式表达对宋王朝的忠心。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
(2)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
【小题4】密佑被俘以后,元军是如何处置他的?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注”、“知制诰”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B.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C.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D.“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 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延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秦州盐城监。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真宗即位,玫司勋郎中,俄知审刑院,以呙儒者不迭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事.。是冬,呙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二年,受诏与社镐、舒雅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粱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景德二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呙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干余万,经、传、正义皆具。”上喜。上又访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昺居返职,常多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唯昺独存。翌日,赐白金千两。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营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四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是日,特开龙圈阉,召近臣宴崇和殿。大中祥符初,召还,进位礼部尚书。上勤政令、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三年,被病请告,诏太医诊视。六月,上亲临问痰。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痍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逾月卒,年七十九。先是,成平中,王钦若注知贡举,有告其受举人贿赂者,下御史台鞠得状,钦若自诉,诏昺与边肃、毋宾古就太常寺覆推。昺力辨钦若,而洪湛抵罪,钦若以是德之。昺之厚被宠顾,钦若与有功焉。   
(节选自《宋史·邢爵传》)
注:王钦若,北宋时期宰相,宋仁宗评价:“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俊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B.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C.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D.四年/昺以赢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入辞日/赐袭衣/金带/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   就转:就地转任。
B.昺居近职’   近职:接近皇帝的官职。
C.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   从容:私下,悠闲自如地。
D.叹其沦丧殆尽   沦丧:品行不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昺才华出众,堪称一代大儒。他的学术造诣很深,科考廷试时就被宋太宗大加赞赏;真宗年间,叉受命负责校定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著作,成就斐然。
B.邢昺精于讲学,但不善理政事。他曾经被任命主管案件的审核,但皇帝也知道他不懂法律,给他配了个助手;不过任职一段时间后,他自求改任他职。
C.邢爵兢兢业业,致力图书收藏。当真宗询问由邢昺经手收集的图书数量时,他汇报说已由开国之初的不到四千册增至目前的十多万册了,且种类齐全。
D.邢昺备受思宠,朝中有人相助。他在复核王钦若受贿一案中,极力为王钦若辩白;后来,他能够备受礼遇、恩宠不减,与王钦若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勤政悯农,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以昺素习田事,多委曲访之。
(2)国朝故事,非宗戚将相,无省疾临丧之礼,特有加于昺者,以恩旧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擢崇文校书兼国子监直讲、同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兄布以论市易事被责,亦夺肇主判。滞于馆下,又多希旨窥伺者,众皆危之,肇恬然无愠。元祜初,为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韩维奏范百禄事,太皇太后以为谗毁,出守邓。肇言:“维为朝廷辨邪正是非,不可以疑似逐。”不草制。四年,春旱,有司犹讲春宴。肇同彭汝砺上疏曰:“相与饮食燕乐,恐无以消复天变。”翼日,有旨罢宴。蔡确贬新州,肇先与汝砺相约极论。会除给事中,汝砺独封还制书,言者谓肇卖友,略不自辨。肇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郡,肇坚抗前说,既而合祭天地,乃自劾,改刑部。请不已,出知徐州,徒江宁府。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肇言:“宜于此时选忠信端起之士,置诸近班,以参谋议,备顾问。与夫深处法官,亲近普暬御,其损益相去万万矣。”贵近恶其语,出知瀛州。徽宗即位,复召为中书舍人。日食四月朔,当降诏求言。肇具述帝旨,诏下,投匦者如织。章惇恶之,欲因事去肇,帝不听。布之拜相,肇适当制,国朝学士弟草兄制,唯韩维与肇,为衣冠荣。建中靖国元年,太史奏日又当食四月。肇请对言:“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言发涕下,帝悚然顺纳。崇宁初,落职,谪知和州。四年,归润而卒,年六十一。肇天资仁厚,而容貌端严。自少力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更十一州,类多善政。绍兴初,谥曰文昭。

 (节选自《宋史·曾肇传》)

(注)①暬御:左右亲近的小臣。②投匦:臣民向皇帝上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B.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C.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D.比岁日食正阳/咎异章著/陛下简俭清净之化/或衰于前/忠邪不肖/或有未辨/左右阿谀/壅蔽矫举/民冤失职/郁不得伸此/宜痛自克责/以塞天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中。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肇博览群书,熟悉礼制。他努力学习,广泛阅览;太常礼院从秦朝以来文献残缺,他做了许多工作,关于礼制的见解多年后仍然受到肯定。
B.曾肇稳重自持,处事冷静。他受兄长牵连被撤官,但并不钻营,平和淡定;为蔡确辩护一事,言者认为他出卖朋友,他也不为自己辩解。
C.曾肇刚毅正直,敢于直言。太皇太后要罢黜韩维,他说韩维明辨正邪,拒绝起草命令;春旱时官吏饮宴,他同彭汝砺上疏请求禁止。
D.曾肇忠诚国事,屡遭排挤。他建议选拔贤良,不要亲信近臣,结果被排挤出京;起草诏令征求臣民意见,招致章惇厌恶,想借机打击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儒各以臆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
(2)帝亲政,更用旧臣,数称肇议礼,趣入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昷之字景山。昷之进士及第,补乐清尉,润州观察推官,校勘馆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常州,知温州。蔡齐荐其材可用,擢提点淮南刑狱。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徙广南东路转运使。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度支判官,为京西转运使,加直史馆,徙河北。被边诸州发卒斩西山木,卒逃入契丹者岁数百人,敌既利其所开地,又得亡卒,故不急。昷之戒斩伐毋得深入北地,卒亦不敢逃。
还,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亦曰策先锋,以知州、军为使,置副二人,分所领卒为三部,使援邻道。太祖尝用之有功,诏每出巡别给粮钱以优之。其后州将不复出,内侍为副,数出巡,部卒偏得廪赐,军中以为不均。通判保州石待举言于昷之,请合三部兵更出入,季一出即别给钱粮,余悉罢,仍请以武臣代内侍。时杨怀敏方任边事,尤不悦巡检司。云翼卒恶石待举,遂杀之以作乱。昷之自魏驰至城下,召诸将部分攻城,使人请怀敏曰:“不即来,当以军法从事。”既至,又以兵自卫,昷之曰:“诸将方集,独敢以兵随,将欲反邪!”叱去卫者。城开,田况潜杀降兵数百人,昷之预知其谋。除户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夺职,知虢州。
王则反贝州,有言昷之在河北捕得妖人李教不杀,使得逸去,今乃为则主谋,事平,无其人。会冀州人段得政诣阙,自言“尝为叔父屯田郎中昙赇免缘坐”,且言“昙以书属昷之”,乃下御史按劾,虽不得书,犹夺三官,监鄂州税。知汉阳军,稍刑部郎中,复待制、知湖州,徙扬州。以光禄卿致仕,卒。昷之喜吏事,所至有声。退居筑家庙,率子弟岁时奉祠。
(节选自《宋史﹒张昷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B.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C.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D.杨崇勋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蒙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冤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升降常用的“迁”字,一般是指升职,但也有表示调动的获降职的。
B.宋朝行政区划,在地方设置“路”,至道三年为十五路、后依次为十八路、二十三路。
C.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合称三司使,总领全国财赋,度支使下设副使、判官。
D.契丹是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因疆域辽阔,后来又称为“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昷之为官有才干。他从乐清县尉做起,历任润州推官、馆阁校勘,直至升为集贤校理、常州通判、温州知州,他又被蔡齐推荐,做了淮南路的刑狱提点。
B.张昷之治军有方。边界各州垦荒的士卒每年有数百人逃亡契丹,契丹得人获地;他到河北任职后就警戒各州砍伐树木不得深入契丹土地,于是士卒不敢逃亡。
C.张昷之理事有谋略。他针对皇上多次出巡,给三支兵卒特加赏赐,致使军中出现有意见的局面,自主采取三支兵卒轮番派出,每次只给一支兵卒加赏的措施。
D.张昷之蒙诬被谪。贝州叛乱时,有人诬陷他对妖人李教处理不当,平叛后查无实据;又有人诬告他牵连段昙一案,仍查无实据,但是还是被降官三级,任鄂州税监。
【小题4】把文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人有犯,其酋长得自治而多惨酷,请一以汉法从事。
(2)除户部副使,既而坐前事夺职,知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