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其忧国忘身,类皆如此。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元年十月,薨于位,年六十四。世宗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给大辂、龙旗,陈军至于墓所。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光赴洛弼/因求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B.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C.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D.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中国古代官名,西汉时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从隋唐开始,为六部的副长官,地位次于尚书。
B.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多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
C.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开说,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专指国家。
D.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指授予官职时,“拜”与下文“寻除南秦州刺史”的“除”用法基本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祖孙六代都受到过皇室的青睐,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C.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在李弼的诱导下,其部下归附太祖,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
(1)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7 12:05: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仲文,字次武,髻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①髻龄(tiáo chèn):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B.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C.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D.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古义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例如,《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
B.“高祖”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再如“太宗”“太祖”“高宗”等。
C.“者”,文言虚词,一般用在句中或句末。“所从骑战死者”中的“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有时也可代指京师。
【小题5】【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他。
B.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C.《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握,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泅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小题7】【小题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文军次寥堤,去梁郡匕里,仲文以赢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渴。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荐,字承略,秦郡宁夷人也。父宝,昌平郡守。荐幼孤,早有名誉。性廉谨,喜怒不形于色。魏永安中,随尔朱天光入关讨群贼,封高邑县男。文帝临夏州,补帐内都督。及平侯莫陈悦,使荐入洛阳请事。魏孝武帝授文帝关西大行台,仍除荐直阁将军。时冯翊长公主嫠居,孝武意欲归诸文帝,乃令武卫元毗喻旨。荐归白,文帝又遣荐入洛阳请之。孝武即许焉。孝武欲向关中,荐赞成其计。孝武曰:“卿归语行台迎我。”文帝又遣荐与长史宇文测出关候接。孝武至长安,进爵清水县子。
魏大统元年,蠕蠕请和亲。文帝遣荐与杨宽使,并结婚而还。进爵为侯。又使荐纳币于蠕蠕。魏文帝郁久闾后崩,文帝遣仆射赵善使蠕蠕更请婚。善至夏州,闻蠕蠕贰于东魏,欲执使者。善惧,乃还。文帝乃使荐往,赐黄金十斤、杂綵三百匹。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蠕蠕感悟,乃遣使随荐报命焉。及侯景来附,文帝令荐与镇遏。荐知景翻覆,遂求还,具陈事实。文帝乃遣使密追助景之兵。寻而景叛。
十六年大军东讨文帝恐蠕蠕乘虚寇掠乃遣荐往更论和好以安慰之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
孝闵帝践阼,除御伯大夫,进爵姚谷县公。仍使突厥结婚。突厥可汗弟地头可汗居东面,与齐通和,说其兄欲背先约。计谋已定,将以荐等送齐。荐知其意,乃正色责之,辞气慷慨,涕泗横流。可汗惨然良久曰:“幸无所疑,当共平东贼,然后发遣我女。”乃令荐先报命,仍请东讨。以奉使称旨,迁大将军。保定四年,又纳币于突厥。还,行小司马,又行大司徒。从陈公纯等逆女于突厥,进爵南安郡公。天和三年,迁总管、梁州刺史。后以疾卒。
(选自《周书·杨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年大军/东讨文帝恐蠕蠕/乘虚寇掠乃遣/荐往更论/和好以安慰之/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
B.十六年/大军东讨/文帝恐蠕蠕/乘虚寇掠乃遣荐/往更论和/好以安慰/之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
C.十六年/大军东讨/文帝恐蠕蠕乘虚寇掠/乃遣荐往更论和好/以安慰之/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
D.十六年大军东讨文帝/恐蠕蠕乘虚寇/掠乃遣荐/往更论和好/以安慰之/进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属于古代“鳏寡孤独”之弱势群体的一种。孤,指幼年便失去母亲的孩子。独,指无子女可依靠的老人。
B.和亲,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交好。如杜甫就曾作《咏怀古迹》一诗记昭君出塞和亲一事。
C.币,本义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也指赠送别人的剩余布帛,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其引申义指作为赠礼的车马玉帛等一切值钱的财物。
D.可汗,又称大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是对首领的尊称,类似于汉族的天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荐性格谨慎,战功赫赫。他很早就有名声,喜怒不行于色。他曾跟随尔朱天光讨伐贼兵,也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
B.杨荐不辱使命,力挽狂澜。他接受文帝的使命,去蠕蠕族谈论和亲,终使蠕蠕族感动醒悟,并联姻结亲。
C.杨荐未雨绸缪,沉着应对。侯景归附文帝,杨荐深知其为人,回朝陈述情况之时建议文帝派遣使者追击侯景。
D.杨荐深明大义,慷慨陈词。杨荐得知地头可汗劝说突厥可汗想让突厥可汗背弃盟约,他严正责备,让突厥可汗明晓利害得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至夏州,闻蠕蠕贰于东魏,欲执使者。
(2) 以奉使称旨,迁大将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其忧国忘身,类皆如此。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元年十月,薨于位,年六十四。世宗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给大辂、龙旗,陈军至于墓所。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太祖庙庭。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B.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C.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D.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中国古代官名,西汉时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从隋唐开始,为六部的长官,地位与尚书相同。
B.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多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
C.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开说,社为土神,稷为谷神。谷神和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专指国家。
D.配食,又称祔祀或配飨,即让亡灵在同一祠庙里共享后人的祭品,如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人配祭孔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B.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战乱衰亡之际,他不愿按常规来加官进爵,而是靠亲历战阵,荡平寇贼,来求取功名利禄。
C.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D.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李弼把守城门严禁其部下出城逃跑,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2)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也。其先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战没,赠冀州刺史。惠年弱冠,从尔朱荣征伐,定河北,破元颢,以功拜中坚将军。复以别将从贺拔岳西征,解岐州围,擒万俟丑奴,平水洛,定陇右,每力战有功。封北平县,邑二百户。累迁镇远将军、都督、直寝、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仍从平悦,拜直閤将军。魏孝武西迁,除右卫将军、大都督,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出为北华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将军。大统初,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惠每先登陷阵。加侍中、开府,进爵长乐郡公,增邑通前二千二百户。四年,魏文帝东巡洛阳,与齐神武战于河桥,惠力战破之,大收降卒。七年,迁中领军。

及高仲密举北豫州来附,太祖帅师迎之。军至洛阳,齐神武于邙山将以邀我,太祖乃徙辎重于瀍曲,夜勒兵袭之。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时会日暮,齐神武兵屡来攻惠,惠击之,皆披靡。至夜中,齐神武骑复来追惠,惠徐乃下马,顾命厨人营食。食讫,谓左右曰:“长安死,此中死,异乎?”乃建旗鸣角,收诸败军而还。齐神武追骑惮惠,疑有伏兵,不敢逼。至弘农,见太祖,陈贼形势,恨其垂成之功,覆于一篑,于是歔欷不能自胜。太祖壮之。

寻拜秦州刺史,未及之部,迁司空。惠性刚质,有勇力,容貌魁岸。善于抚御,将士莫不怀恩,人思效节。十二年,东魏将侯景侵襄州,惠率兵击走之。明年,景请内附,朝议欲收辑河南,令惠以本官镇鲁阳,以为声援。遇疾,薨于军。

惠于诸将年最少。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太祖尝造射堂新成,与诸将宴射。惠窃叹曰:“亲老矣,何时办此乎?”太祖闻之,即日徙堂于惠宅。其见重如此。及,太祖为之流涕者久之。惠丧至,又临抚焉。赠本官,加秦州刺史,谥曰武烈。

(选自《周书·若干惠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B.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C.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乏/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D.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
B.男,古代爵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如后文中的“进爵魏昌县伯”“进爵为公”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朝代称为太守、知州、知府,如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滕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
D.薨,古人对死的讳称。古代社会不同的人死叫法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大臣去世叫“薨”,一般人去世叫“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干惠刚正有力,作战勇猛。若干惠身形魁梧,他曾击败元颢,解除岐州之围,活捉万俟丑奴,平定水洛,收复弘农,击破沙苑等,常常率先冲锋陷阵。
B.若干惠屋立战功,数次晋升。他全力作战,屡立战功,曾被封为北平县男,食邑也多次得到增加,后来晋爵为长乐郡公,增加食邑二千二百户。
C.若干惠年轻有为,孝敬母亲。他在各位将领中年龄最小,以孝顺闻名。在太祖刚建成射堂和将领们宴饮射箭时,他叹息母亲老了自己还不能为她置办这些。
D.若干惠体恤部下,深受敬重。他善于安抚统御的部众,将士们没有不感激他的恩情的,人人都想为他尽忠。他去世时,太祖为他流泪很久,又亲自前往吊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
(2)陈贼形势,恨其垂成之功,覆于一篑,于是歔欷不能自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父孝芬,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为齐神武所害。猷少好学,风度闲雅,性鲠正,有军国筹略。释褐员外散骑侍郎。寻为吏部尚书李神俊所荐,拜通直散骑侍郎,摄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

大统二年,正除黄门,加中军将军。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猷常以本官从军典文翰。五年,除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时太庙初成,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其郊庙祭官,多有假兼。猷屡上疏谏,书奏,并纳焉。迁京兆尹。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织成文绣者,猷又请禁断,事亦施行。与卢辩等创修六官。十二年,除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元年,太祖欲开梁汉旧路,乃命猷督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于梁州。即以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二镇获全,猷之力也。进爵固安县公,邑二千户。

天和二年,陈将华皎来附,晋公护议欲南伐,公卿莫敢正言。猷独进曰:“前岁东征,死伤过半,比虽加抚循,而疮痍未复。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今陈氏保境息民,共敦邻好。无容违盟约之重,纳其叛臣,兴无名之师,利其土地。详观前载,非所闻也。”护不从。其后水军果败,而裨将元定等遂没江南。

建德六年,征拜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践极,以猷前代旧齿,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增邑通前三千户。开皇四年卒,谥曰明。

(节选自《周书·崔猷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B.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C.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D.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B.太庙,一般指天子的祖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六官是指《周礼》中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为六卿。隋唐以后,也用以统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D.进爵,指晋升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王五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猷重视生活典礼规范。曾上书劝谏在祭祀仪式和婚姻礼仪上的不当之处,又请求禁止富有人家服装奢侈过度。
B.崔猷领导能力强。太祖计划整修梁汉旧路,崔猷受命督统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开山填谷五百余里,到达梁州。
C.崔猷敢于直言。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只有崔猷敢劝谏,可惜宇文护没有听纳,后来水军果然战败,副将元定等人身死江南。
D.崔猷历经几朝,均得各朝君王重用。崔猷开始任官职为员外散骑侍郎,一路加官进爵;隋文帝登上帝位后,也给他封官并另外增封食邑三千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
(2)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