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三十馀,未有名。将军高仙芝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 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陋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仙芝谢曰:“傔已足,何庸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

会达奚部落背叛,自黑山西趣碎叶。仙芝以二千骑追蹑。常清于幕中潜作捷书,具言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事颇精审。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即用之,遂知名。以功授叠州地戍主。仙芝每出征讨,常令常清知留后事。常清有才学,果决。知留后时,仙芝委家事于郎将郑德诠,其乳母子也,威动军中。常清出回,诸将皆引前,德诠见常清始贵,素易之,自后走马突常清而去。常清命左右密引德诠至庭中,因杖死,以面仆地曳出之。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因以其状上仙芝。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常清性勤俭,耐苦劳,出军乘骡,私厩才二马,赏罚严明。

元宝末入朝,时禄山已叛,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十二月,禄山渡河,常清使骁骑拒之,杀柘羯数十百人。贼大军继至,常清退入上东门,又战不利,贼鼓而进,杀掠人吏。常清又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乃语仙芝曰:“贼锐甚。难与争锋,潼关无兵,一夫奔突则京师危,不如急守潼关。”仙芝从之。败书闻,帝令边令诚以诏书至,示之,常清曰:“ 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今死乃甘心。”又表言:“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是日临刑,以表授令诚而死。人多哀之。

(节选自《新唐书•封常清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
B.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
C.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
D.仙芝惊/及见常清/惮其公/不敢让常清/亦不之谢会大将/有罪者又杀二人/军中莫不股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乘驿”,文中指骑驿马。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C.“牒”指用竹或木制成的短简,将短简编连在一起也称为牒。“投牒”在文中指呈递投敌文书。
D.“阙”可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建筑。“阙下”即宫阙之下,文中借指的是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常清外祖父教他读书,学识广博精深。出身贫苦,但他锲而不舍,抓住时机写出一篇让高仙芝非常赏识的战报,于是封常清有了名气。
B.高仙芝出征,封常清常任留后。他有才能又果断,执法严明。因郑德诠故意纵马冲击他的侍从,封常清就依法处死了他,遇上大将犯罪,他又杀死了多位大将,军中人都很怕他。
C.安禄山反叛了,皇帝询问对策。封常清看见皇帝担忧,就夸口请求赶到洛阳,用全部库存物招募勇士,把叛贼的头献到朝廷来。皇帝欣赏他的勇气。
D.封常清认为,叛军力量很厉害,很难和他们争锋,回撤据守潼关,能够屏遮京师长安,自己虽可能被临阵逃脱的罪名杀死,但也胜过死于敌手受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陋其貌寝,不纳。
②吾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节,受戮贼手,讨逆无效,今死乃甘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0 11:1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 资:资望,资历
B.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容:容许,允许
C.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  诚:确实,的确
D.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 咎:罪过,过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能够表现张行成“才用特达”的一项是(   )
①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  ②调富平主簿,有能名
③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  ④盛德含光,规模宏远
⑤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  ⑥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他又善于奉承迎合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是自己做宰相不称职而致上天怪罪,坚决请求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
②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为开封府押衙。末帝即位,迁濮州刺史,又徙澶州刺史。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王铁枪。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龙德三年夏,晋取窜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升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是时,段凝已有异志,与赵岩交通,彦章素刚,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奷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叶力倾之。赵岩等从中日夜毁之,乃罢彦章,以凝为招讨使。彦章驰至京师入见,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岩等讽有司劾彦章不恭,勒还晃。唐兵攻兗州,梁京师只有保窭五百骑,以属彦章,彦章伤重,马路,被擒。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晋高祖时,追赠彦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B.宰相敬翔顾事急八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隆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C.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D.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高祖”作为帝王庙号,多指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有的是追授先人.
B.“更衣”可指换农服或换衣服的地方,后为上厕所的委婉说法,文中借指宴会时离席。
C.“保銮”指的是皇帝的卫士。古代帝王的车驾上有銮铃,故“銮”亦作帝王车驾的代称.
D.“追赠”即“追封”“追晋”,古时朝廷用来表扬对国家有突出贡献者,以激励后人效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王彦章曾受重用,为人骁勇有力。他曾受梁太祖和梁末帝任用,能赤脚踩在荆棘上走,善使铁枪,在军中有王铁枪的称号。
B.王彦章报效国家,不顾家人安危。晋军攻破澶州,为招揽他,对他被俘的妻子提供优待,但他不为所动,杀了劝降的使者。
C.王彦章胸有成竹,巧用奇计破敌。在朝廷中承诺三天破敌后,他明设酒宴,暗派甲士,用奇谋,断浮桥,一举攻破了南城。
D.王彦章忠于梁朝,最终被杀身亡。在与唐军的交战中,他受伤被俘:面对庄宗的招降,他不为所动,忠义为先,视死如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叶力倾之。
(2)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岩等讽有司劾彦章不恭,勒还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 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至地方做官,也称为京官外调。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一般使用“孟、仲、季”来表示。
C.“赠”古代朝廷对已死的功臣本人进行追封官爵,一般追封官职都比他生前所任的官职高。
D.《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五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徐二人的方式与来、侯二人的方式不同。
B.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非益州司马。为此,益州百姓属吏专门编了顺口溜,称赞杜景俭的心意与上天(天子)相通,料事如神。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可能是因皇帝施政“有亏礼典”,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2)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嗣立,字延构,与承庆异母。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寤,为均爱。第进士,累调双流,政为二川最。承庆解凤阁舍人,武后召嗣立谓日:“尔父尝称二子忠且孝,堪事朕。比兄弟称职,如而父言。今使卿兄弟自相代。”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永淳后,庠序隳散,胄子衰缺,儒学之官轻,章句之选弛。贵阀后生以侥幸升,寒族平流以替业去。垂拱间,仕入弥多,公行私谒,选补逾滥;经术不闻,猛暴相夸。陛下诚下明诏,追三馆生徒,敕王公以下子弟一入太学,尊尚师儒,发扬劝奖,海内知响。然后审慎铨选,各程所能。以之临人,则官无旷,民乐业矣。”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州县非其人,后以为忧。李峤、唐休璟曰:“今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牧守,皆诉不行,非过累不得遣。请选台阁贤者分典大州,自近臣始。”后曰:“谁为朕行?”嗣立曰:“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后悦,以本官检校汴州刺史,由是左肃政大夫杨再思等十八人悉补外。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韦后败,几死于乱,宁王为赦免。出为许州刺史,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徙汝州。开元中卒,年六十六,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韦嗣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B.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C.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优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D.营别第骊山鹦鹉谷/帝临幸/命从官赋诗制序/冠篇/赐况忧备/因封嗣立/逍遥公名所居曰/清虚原幽栖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县令。秦汉以后,万户以上者称县令,万户以下者称县长。
B.庠序,古代办学条件较好、资质齐全、学习秩序好的地方学校。
C.经术,指经学,解释儒家经典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D.牧守,守护、治理,后用来指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嗣立心地善良,替承庆受罚。韦嗣立与韦承庆是同父异母兄弟,嗣立生母常责罚韦承庆,嗣立请求代承庆受罚,终于感化母亲。
B.韦嗣立政绩卓著,受武后赏识。韦嗣立任双流令,政绩在二川地区最为优秀;武则天赞扬了嗣立的能力,并让他们兄弟自相替代。
C.韦嗣立针砭时弊,提倡尊师重教。当时教育废弛,士子求官公然请托,韦嗣立谏言令王公以下的子弟全都进入太学,然后审查考核。
D.韦嗣立请求外调,为朝廷分忧。很多人都不愿出京做官,皇帝心忧,韦嗣立以才能有限不堪执内为由,与十八京官主动请求外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典机要,非臣所堪,请先行以示群臣。
(2)嗣立与韦后属疏,帝特诏附属籍,顾待甚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