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B.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C.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D.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处理政事。
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负责祭典礼、科举、任免、学校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谞沉稳不躁,忠于朝廷。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
B.裴谞务实为民,深得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机警敏悟,智保同僚。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
D.裴谞审察形势,分明职权。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②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1 04:0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给事中。帝尝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新唐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
(2)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家咸阳焉  家:定居
B.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受:传授
C.百姓有诣府称冤者 诣:前往
D.卒后寻亦散亡 卒:去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起家指朝廷把人从家中征召出来,然后授以官职。
C.“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一样盛行。
D.伏望是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对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父亲王弘直,为人正直敢言;他十六岁就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尤其不能畏惧险难。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踢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六飞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苍黄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呕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卫兵不宿饱。帝垂泣倒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即做官。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服阕:穿着丧服守丧。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需穿丧服守丧。
C.食邑: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D.近侍: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会对帝王有较大的影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杜让能听说发生叛乱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杜让能有谦逊精神。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他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的恩宠,并说为国君捍卫疆土是做臣子的幸运。
C.杜让能面对危局镇定自若。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束手无策,杜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解决了危机。
D.杜让能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告官员时,杜让能坚决争论,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性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
(2)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今之叔孙通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惧,顿首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帝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曰,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有文集十卷。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B.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共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C.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D.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是古代一种礼节,以头叩地而拜,也常用于书信表奏,表示恭敬。
B.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文中窦氏家族在汉朝和后魏都贵为外戚。
C.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文中代指后宫,与“归去凤池夸”中的意思相同。
D.关东在古代说法不一,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近现代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威偏好文史,通晓礼仪。他喜爱文史,被讥为“书痴”,著有文集十卷;他参与制定朝廷典制,被称为“今之叔孙通”。
B.窦威行事执着,坚守原则。虽然个人做法受到兄长们质疑,但他却笑而不答;杨秀征召他,他因杨秀常不讲礼仪称病归田。
C.窦威位高权重,深受宠信。他贵为皇亲国戚,官至内史令;博学多识,奏事时仪态大方,多引古事,高祖常与其促膝而谈。
D.窦威为官谨慎。因外戚身份,他小心为官;在他患病时,高祖亲临探视,去世后,高祖让太子及百官前去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
(2)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直言,河朔旧族也,史失其地。父道冲,以艺待诏。代宗时,坐事赐鸩①,将死,直言绐其父曰.:“当谢四方神祗。”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明日,毒溃足而出,久之乃苏。帝怜之,减父死,俱流岭南。直言由是躄②。
后署李师道府属。及师道不轨,提刀负棺入谏曰:“愿前死,不见城之破。”又画缚载槛车状而妻子系累者以献,师道怒,囚之。刘悟既入,释其禁,辟署义成府。后徙潞,亦随府迁。
监军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慈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欲以汶代节度。事泄,悟以兵围承偕,杀小使,直言遽入责曰:“司空纵兵胁天子使者,是欲效李司空③邪?它日复为军中所指笑。”悟闻,感悔,匿承偕于第以免。悟每有过,必争,故悟能以臣节光明于朝。穆宗召为谏议大夫,群情洒然称允。而悟固留,得听。
始,悟子从谏贵甚,见直言辄衣紫拥笏,以兵自卫。直言谏悟曰:“郎少年,毋使袭山东态,朝服可擅著邪?”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直言仰天哭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为功臣。然以张汶故,自谓不洁淋头,卒羞死。郎今日乃欲反邪?”从谏起,抱直言项哭曰:“计穷而然。”直言曰:“君何忧无土地,今胁朝廷,正速死耳。若从武德谋,吾见刘氏为元济④矣。”从谏拜曰:“唯大夫救之。”直言乃自摄留后,使从谏居丧。初,从谏惟郓兵二千同谋。直言既折之,军中遂安。大和九年卒,赠工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贾直言传》,有删改)
【注】①鸩(zhèn):毒酒。②躄(bì):腿瘸。③李司空:李师道。唐代叛将。④元济:唐代叛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B.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C.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D.悟死/从谏不发丧召大将/刘武德等矫悟遗言/与邻道使共表求袭位/直言入让曰/父死不哭/何颜面见山东义士乎/从谏曰/欲反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文中指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有专长而等待诏令供奉内廷的人。
B.天子,指皇帝,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皇帝为天的儿子。
C.笏,文中指古代皇帝赏赐给掌兵大将的信物,调兵时用,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留后,文中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通常以子弟或亲信代行此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贾直言冒死救父,打动皇上。他欺骗父亲而喝下了皇帝赐予的毒酒,因此差点丧命,皇帝为此怜悯他,下令免去他父亲的死罪。
B.贾直言坚守道义,犯言直谏。当李师道图谋不轨时,他提着刀载着棺材进去规劝,并画图献给李师道,李师道一气之下将其囚禁。
C.贾直言善于劝导,得到信任。他常常指出刘悟的过失,从而使刘悟因臣子的节操而显耀;当皇帝诏令他人朝时,刘悟坚持挽留他。
D.贾直言未雨绸缪,指点迷津。他规劝刘从谏不可擅自着朝服,以免遭受祸患;当刘从谏无计可施而准备谋反时,他及时出手制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少怠,辄取鸩代饮,迷而踣。
(2)监军刘承偕与悟不平,阴与慈州刺史张汶谋缚悟送阙下,欲以汶代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