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舍万殊 趣:兴趣
B.终于尽   期:至、及
C.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D.其一也   致:思想情趣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人之相与”的短暂,联想到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聚集室内、畅谈怀抱,一种是寄情所托、放浪形骸。
B.想到往日美好易成陈迹,作者不免感慨横生悲叹人生苦短,由此体悟到“死生亦大矣”的生命之“痛”。
C.选文认为,生死是人生大事,在有生之年不宜空谈玄理,应做些实事,比如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D.寿天、生死并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作者想到此,情绪转为激荡,文章随之收结于浓烈的悲观情绪中。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4 10: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所托:爱好的事物
B.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
C.况修短随化 随化:听任安排
D.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这此(集会)的诗文
【小题2】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B.及其所之既倦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生命之痛。
B.第二段交代作序目的,同时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
C.作者深入思考生死的问题,否定人生虚妄的观点。
D.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音节齐整又富于变化。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下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B.感慨之矣 系:随着
C.终于尽 期:期望
D.不能之于怀    喻:懂得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固知死生为虚诞 ②其致
B.①当其欣所遇   ②亦将有感斯文
C.①每览昔人兴感之 ②亦今之视昔
D.①曾不知老将至 ②及其所既倦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4】以下对本文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文笔洗练,首段仅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使人心旷神怡。
B.第一段写兰亭盛会,贯穿并突出“乐”字,并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C.结尾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D.本文虽是赠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又借题发挥,发人深思。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同类题4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静躁不同  殊:不同
B.每览昔人兴感之,若合一契    由: 原因
C.及其所既倦 之:的
D.固知一死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既倦 ④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小题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谓素淡雅致、极尽神韵,表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俯仰一世, 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在前面段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小题4】翻译文言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可乐也    信:相信
B.茂林修竹    修:长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终期于尽    期:注定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B.夫人之相与  先妣抚之甚厚
C.当其欣于所遇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伏笔。
B.第二段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辨析“生”与“死”的关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明写作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诗集序言,更是一篇立意深远的散文,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代表了东晋散文清淡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