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德完,字子醇,广安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德完上十议以规时,帝纳之。已,请裁李成梁父子权,劾褫黔国公沐昌祚冠服,罢巡抚朱孟震、贾待问、郭四维、少卿杨四知、赵卿。又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冒功罪。半岁章数十上,率军国大计。累户科都给事中。上筹画边饷议,时弗能用。德完寻以疾归。

二十八年,起任工科。极陈四川采木、榷税及播州用兵之患。又言三殿未营,不宜复兴玄殿、龙舟之役。皆不报。复劾山东税使陈增、畿辅税使王虎罪。不报。已极陈国计匮乏,言:“近岁宁夏用兵,费百八十余万;朝鲜之役,七百八十余万;播州之役,二百余万。今皇长子及诸王子册封、冠婚至九百三十四万,而袍服之费复二百七十余万,冗费如此,国何以支?”因请减织造,止营建,亟完殿工,停买珠宝,慎重采办,大发内帑,语极切至。帝亦不省。

时帝宠郑贵妃,疏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几殆,而皇后亦多疾。左右多窃意后崩,贵妃即正中宫位,其子为太子。中允黄辉,皇长子讲官也,辉从内侍微探得其状,谓德完曰:“此国家大事,或旦夕不测,书之史册,谓朝廷无人。”德完乃属辉具草。十月,上疏言:“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臣不胜惊疑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于陛下以致疾与?则子于父母之怒,当号泣几谏。果陛下眷遇中宫有加无替欤?则子于父母之谤,当昭雪辨明。衡是两端,皆难缄默。敢效汉朝袁盎却坐之议,陈其愚诚。”疏入,帝震怒,立下诏狱拷讯。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连疏论救。忤旨,切责,御史夺俸有差。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帝亦不释。旋廷杖百,除其名。复传谕廷臣:“诸臣为皇长子耶?抑为德完耶?如为皇长子,慎无扰渎。必欲为德完,则再迟册立一岁。”廷臣乃不复言。然帝自是惧外廷议论,眷礼中宫,始终无间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臣不胜惊疑/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
B.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臣不胜惊疑/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
C.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臣不胜惊疑/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
D.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臣不胜惊疑/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官职升降方面,有“调动”“放逐”等意思。“左迁”是指降职。
B.“冠婚”指行加冠,结婚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說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D.万历,皇帝年号,年号是中国时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德完匡正时弊,积极谏言。作为广安人,万历十四年考中进士,半年内就向皇帝上了数十道奏章,都是关涉军国大计。
B.王德完关心国事,反对铺张。他向皇帝指出宁夏、朝鲜、播州用兵耗费过大,又行册封诸事宜。国计匮乏,希望皇帝能拿出皇家的钱来补齐国用,皇帝没有采纳。
C.王德完维护朝削,正直敢言。他为了皇长子不致失宠直言进谏,因而触怒了皇帝,最终被皇帝杖责一百,除去官籍,王德完不得已缄默不言。
D.王德完触怒龙颜,朝臣援手。因皇长子事触怒皇帝后,多名大臣上疏营救,王德完虽遭刑罚,但皇帝也因为惧怕大臣的议论而礼遇皇后。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国家大事,或旦夕不游,书之史册,谓朝廷无人。
(2)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帝亦不释。旋廷杖百,除其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7 08:5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满三载当迁特令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左侍郎。数月,尚书。时方务反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罢之。义从容言曰:“损益贵适时宜,前改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也。”因举数事陈说本末。帝称善,从其言。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满三考,帝亲宴便殿,褒扬甚至,十七年以父丧归,帝及太子皆遣官赐祭,诏起复。十九年,三殿灾,敕廷臣二十六人巡行天下。义及給事中马俊分巡应天诸府,问军民疾苦,文武长吏扰民者数人,条兴革数十事奏行之。帝北征还,以太子曲宥主事张鹤朝参失仪,罪义不匡正,逮义系锦衣卫狱,明年春得释。

仁宗即位,义、原吉以元老为中外所信,念义监国时旧劳,尤厚倚之。杨荣尝毀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遣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

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选自《明史·蹇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B.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C.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D.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擢、迁、进、黜都是表示职务任免的词,除黜外,都是表示升职。
B.“三考”指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三年一考,九年三考,按结果决定升降奖惩。汉以后,各朝一般均采“三考”制。
C.丧归制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官员遇到自己的父母去世,要弃官居家守制丁忧,服满再行补职。但是为了应对各种时局,“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D.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也称洪武皇帝。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称帝王的一种名号。仁宗、宣宗和英宗都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入太庙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义诚实厚道,受到朱元璋的赞赏。朱元璋亲自替他改名,并且特意在同级的岗位上历练他。他工作小心谨慎,后来得到了越级提拔。
B.蹇义关心民生疾苦,巡视应天府期间,罢黜了几个扰民的文武官员,并且分条陈述了几十件兴利革弊之事情,上奏皇帝请求实行。
C.蹇义襟怀坦荡,面对杨荣的诋毁,他仍替杨荣说好话,并希望皇帝慎重地考察身边的人对杨荣的中伤。宣宗皇帝最后接纳了蹇义的意见。
D.蹇义为人朴实正直,善于与同僚朋友相处,从来没有一句话伤害别人,因此得到了杨士奇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同时具有张咏、傅尧俞、范量仁三人的优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损益贵适时宜,前改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也。
(2)以太子曲宥主事张鹤朝参失仪,罪义不匡正,逮义系锦衣卫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凤翔,字鸣周,晋江人。隆庆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教习内书堂,辑前史宦官行事可为鉴戒者,令诵习之。《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万历五年,张居正夺情,杖诸谏者。凤翔不平,诵言于朝,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时方较刻《十三经注疏》,凤翔言:“顷陛下去《贞观政要》,进讲《礼经》,甚善。陛下读曾子论孝曰敬父母遗体,则当思珍护圣躬。诵《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则当思缉熙圣学。察《月令》篇以四时敷政、法天行健,则可见圣治之当勤励。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齿学之仪,则可见皇储之当早建豫教。”疏入,报闻。
寻擢礼部右侍郎。洮、河告警,抗疏言:“多事之秋,陛下宜屏游宴,亲政事,以实图安攘。为今大计,惟用人、理财二端。宋臣有言:‘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邹元标直声劲节,铨司特拟召用。其他建言迁谪,如潘士藻、孙如法亦拟量移,而疏皆中寝。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昔宋太祖欲积缣二百万易辽人首,太宗移内藏上供物为用兵养士之资。今户部岁进二十万,初非旧额,积成常供。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窃见都城寺观,丹碧荧煌,梵刹之供奉,斋醮之祈禳,何一不糜内帑。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帝不能用。
廷臣争建储,久未得命,帝谕阁臣以明春举行。大学士王家屏出语礼部,凤翔与尚书于慎行、左侍郎李长春以册立仪上。帝怒,俱夺俸,意复变。凤翔又疏争,不报,遂请告去。二十年,礼部左侍郎韩世能去,张一桂未任而卒,复起凤翔代之。寻改吏部,拜南京礼部尚书。以养亲归。再起故官,力以亲老辞。久之母卒,遂不出,卒于家。天启初,谥文简。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法天行健,   法:效法
B.绎《世子》篇陈保傅之教 绎:探究
C.洮、河告警, 警:警报
D.何一不糜内帑。 糜:碎烂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B.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C.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D.及居正二子会试/示意凤翔峻却之/当主南畿试以王篆/欲私其子/复谢不往/屡迁南京国子祭酒/省母归/起补北监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黄凤翔刚正、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  )
①编纂章奏,尽载诸谏疏   ②平居无极言敢谏之臣,则临难无敌忾致命之士。
③陛下富有四海,奈何自营私蓄 ④《世宗实录》成,进修撰。
⑤久之母卒,遂不出 ⑥凤翔峻却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畿,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B.太宗是谥号。谥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C.疏本文中指给皇帝的奏议,如文中的“入疏”和“抗疏”均有此意。
D.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凤翔治学严谨。他在内书堂任教习,辑录前代宦官事情时,遇到可作告诫借鉴的事,便指令书堂学习的人认真朗读研习。
B.黄凤翔忧心国事。在校刻《十三经注疏》时曾上奏,圣上要知道圣王之治当勤快上进,皇储应早受教育等,皇上答复知道了。
C.黄凤翔敢于直言敢谏。他为礼部右侍郎,能够据实大胆奏疏,曾用宋太祖相关事例告诫神宗,要重视户部每年供奉太多,内府消耗太大的问题。
D.黄凤翔勇于坚持原则。因将册封太子仪礼呈书神宗,神宗大怒,剥夺了他的俸禄,考虑再做变更。他却又上奏争辩,被驳回后,便请求辞官。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气日摧,言路日塞,平居只怀禄养交,临难孰肯捐躯为国家尽力哉?
(2)与其要福于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于孑遗之赤子。

同类题3

文震孟,字文起,待诏征明曾孙也。祖圉子博士彭,父卫辉同知元发,并有名行。震盂弱冠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天启二年,殿试第一,授修撰。
时魏忠贤渐用事,数斥逐大臣。震盂愤,上《勤政讲学疏》,言:“陛下当大破常格,鼓舞豪杰心。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祖宗之朝,君臣相对,如家人父子。咨访军国重事,闾阎隐微,情形毕照。奸诈无所藏,左右近习亦无缘蒙蔽。”疏入,忠贤屏不即奏。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一日,讲筵毕,忠贤传旨,廷杖震孟八十,贬秩调外。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崇祯元年以侍读召,充日讲官。震孟在讲筵,最严正。时大臣数逮系,震孟讲《鲁论》,反覆规讽,帝即降旨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帝尝足加于膝,适讲《五子之歌》,至“为人上者,奈何不敬”,以目视帝足。帝即袖掩之,徐为引下。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震孟,《春秋》名家,为首辅温体仁所忌,隐不举。次辅钱士升指及之,体仁佯惊曰:“几失此人!”遂以其名上。及进讲,果称帝旨。
八年七月,入阁预政。两疏固薛,不许。阁臣被命,即投刺司礼大奄,震孟独否。掌司礼者曹化淳,雅慕震孟,令人辗转道意,卒不往。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竞其用。归半岁,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B.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盂/并斥为民
C.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盂/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D.韩爌力争/言官抗疏/不纳震孟/亦不赴调/时顾同寅坐以诗悼熊廷弼/为有司缉获/波及震孟/并斥为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此处指明清科举时每三年一次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会试中选后参加“殿试”,殿试第一的通称状元。
B.“阊阎”,原本指里巷的门,后借指平民居住的地方,也借指民间或平民百姓。文中“阊阁隐微”指民间细微的隐情。
C.“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廷杖震孟八十”,即在廷堂打震孟八十大板。
D.“入阁”,此指“入内阁做事任职”。明初所设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成为明朝中央行政机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A.震孟嫉恶如仇,敢于直言进谏。魏忠贤把持朝政,贬斥大臣,为非作歹,震孟愤而上疏,请求皇帝打破常规,鼓舞豪杰,了解民情,免受蒙蔽。
B.震孟讲学认真,规讽入情入理。他讲君臣之道,皇帝因此释放被拘大臣;讲《五子之歌》时,皇帝坐姿不端,震孟目视表明态度,让皇帝改正。
C.震孟学问造诣高深,为人景仰。他生于世家,精通《春秋》,皇帝想听人讲解《春秋》,次辅钱士升就点名上报了他,皇帝对文震孟的讲解很满意。、
D.震孟坚守道德操守,决不趋炎附势。新入内阁,按例要把名片送给司礼监太监,唯独震孟没有这样做,即使司礼太监叫人传言,他也坚决不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
(2)故事,讲筵不列《春秋》,帝以有裨治乱,令择人进讲。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鼎,字宗器,陕西咸宁人。家贫力学,举乡会试第一。正统四年,殿试第二。授编修。久之,与侍讲杜宁等十人,简入东阁肄业。鼎居侍从,雅欲以功名见。尝建言修饬戎备、通漕三边二事。同辈诮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将寇京师,诏行监察御史事,募兵兗州。景泰三年,进侍讲兼中允。五年,超擢户部右侍郎。天顺初左。陈汝言谮之。帝不听。三年冬,以陪祀陵寝不谨下狱,赎杖还职。帝尝命中官牛玉谕旨,欲取江南折粮银实内帑,而以他税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马牛刍乏,议征什二,又以民艰力沮。皆报罢。七年,尚书年富有疾,诏鼎掌部事。成化四年,代马昂为户部尚书,而以翁世资为侍郎。六年,鼎言:“陕西外患四寇,内患流民。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请暂设监司一人,专领其事。其愿附籍者听之,不愿者资遣。兼与守臣练士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患。”诏从之。湖广频岁饥,发廪已尽。及是有秋,用鼎言,发库贮银布,易米备灾。淮、徐、临、德四仓,旧积粮百余万石,后饷乏民饥,辄请移用,粟且匮。鼎议上赎罪、中盐、折钞、征逋六事行之。由是诸仓有储蓄。寻加太子少保。鼎居户部,持廉,然性颇拘滞。十五年秋,给事御史劾鼎非经国才。鼎再疏求去。赐敕驰驿归,命有司月给米二石,岁给役四人,终其身。大臣致仕有给赐,自鼎始也。卒,赠太子太保,谥庄敏。子时畼,进士,累官侍讲学士。多识典故,有用世才。时敷,举人,庐墓被旌,官兵部司务。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B.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C.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后忧/
D.然寇害止边塞/流民则疾在腹心/汉中僻居万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数万/急之生变/置之有丘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最高的一级,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B.转,古代指官职的调任,无所谓升降;“迁”指升职,而“谪”是指贬官,降职并外调。
C.疏,即奏章,是古代大臣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包括章、表、状、札子等。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泛指官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鼎勤勉奋进,志于仕进。他家境贫寒,却发奋学习,取得乡试、会试第一名,后又考取进士,出仕后想凭借功名见称于世。
B.杨鼎为民着想,受到器重。因牛马缺少草料,朝廷欲征收赋税,他以百姓艰难上报停止;他多次为朝廷建言献策,多被采纳,受到重用。
C.杨鼎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他性格刚直,敢于抵制朝廷或上司不恰当的决定;任户部官职时,一直坚守廉洁的品质。
D.杨鼎家教谨严,教子有方。由于杨鼎严格要求,他的两个儿子都考取功名,走上了仕途,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辈诮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将寇京师,诏行监察御史事,募兵兖州。
(2)湖广频岁饥,发廪已尽。及是有秋,用鼎言,发库贮银布,易米备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时乔,字宜迁,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工部主事。榷税杭州,令商人自署所入,输之有司,无所预。隆庆元年冬,上时政要务,言:“几之当慎者三,以日勤朝讲为修德之几,亲裁章奏为出令之几,听言能断为图事之几。弊之最重者九:曰治体怠弛,曰法令数易,曰赏罚无章,曰用度太繁,曰鬻官太滥,曰庄田扰民,曰习俗侈靡,曰士气卑弱,曰议论虚浮。势之偏重者三:宦寺难制也,宗禄难继也,边备难振也。”疏入,帝褒纳,中外传诵焉。
迁南京尚宝丞。万历初,以养亲去。服除,起南京太仆丞,复迁尚宝。移疾归。时乔雅无意荣进,再起再告。阅十七年始荐起尚宝卿,四迁南京太常卿。疏请议建文帝谥,祠礼死节诸臣。就迁通政使。秩满,连章乞休,不允。
三十一年冬,召拜吏部左侍郎。时李戴已致仕,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及大计京朝官,首辅沈一贯欲庇其所私,惮时乔方正,将令兵部尚书萧大亨主之,次辅沈鲤不可而止。时乔乃力锄政府私人。帝因责诸臣朋比,令时乔策励供职。时乔九疏引疾,竟不得请。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帝卒不省。
明年大计外吏。时乔已受事,居数日,帝忽命户部尚书赵世卿代时乔,遂中辍;盖去冬所批察疏,至是误发之也。辅臣朱赓谓非体,立言于帝。帝亦觉其误,即日收还。时乔坚辞不肯任。吏科陈治则劾其怨怼无人臣礼。有旨诘责,时乔乃再受事。
当是时,帝委时乔铨柄,又不置右侍郎,一人独理部事,铨叙平允。然堂陛捍格,旷官废事,日甚一日,而中朝议论方嚣,动见掣肘。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秉铨凡五年。最后起故尚书臣孙丕扬。未至,而时乔已卒。箧余一敝裘,同列赙襚以殓。
(选自《明史·杨时乔传》有删节)
【注】①朝讲:早晨对皇帝讲读经史典籍。②赙襚:送给丧家钱财衣物。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B.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C.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D.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就是“主管、管理”的意思、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都可以为首辅。
D.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如“三岁,则大计群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乔讲究方法,处事公正。杭州征税时,让商人自己登记收入向官府交税,不做干预;掌管吏部时,选拔、考核官员都很公平。
B.杨时乔无意仕进。他以生病为理由辞去官职,两次被起用,又两次告假;调任通政使任职期满后,又连上奏折请求退休。
C.杨时乔为官刚正。考核京官时,他的刚正曾令首辅沈一贯忌惮;后也因为过于刚直而导致朝廷官员大量流失,怨声载道。
D.杨时乔为官清廉。担任吏部左侍郎时,贿赂进不了门;去世时箱中只有一件破旧的皮衣,以至同僚赠送钱财衣物来给他办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历初,以养亲去。服除,起南京太仆丞,复迁尚宝。移疾归。
(2)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