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师道,恭仁少弟,隋末自洛阳归国,投上仪同,为备身左右。寻尚桂阳公主,超拜吏部侍郎,累转太常卿,封安德郡公。贞观七年,代魏征为侍中。性周慎谨密,未尝漏泄内事,亲友或问禁中之言,乃更对以他语,尝曰“吾少窥汉史,至孔光不言温室之树,每钦其余风,所庶几也。” 师道退朝后必引当时英俊宴集园池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 太宗每见师道所制,必吟诵嗟赏之。十三年,转中书令。太子承乾逆谋事泄,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同按其狱。师道妻前夫之子赵节与承乾通谋,师道微太宗,冀活之,由是获谴,罢知机密,转吏部尚书。师道贵家子,四海人物 ,未能委练,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贵势及其亲党,以避嫌疑,时论讥之。太宗尝从容谓侍臣日:“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更事,缓急不可得力。”未几,从征高丽,摄中书令。及军还,有毁之者,稍贬为工部尚书,寻转太常卿。二十一年卒,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赐东园秘器,并为立碑。始恭仁父雄在隋,以同姓宠贵,自武德之后,恭仁兄弟名位尤盛,则天时,又以外戚崇宠。一家之内,駙马三人,王妃五人,赠皇后一人,三品以上官二十余人,遂为盛族。曰:恭仁独正,令德无违。师道慎密,抑势见机。

(《旧唐书列传第十二·杨师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退朝后/必引当时英俊宴/集园池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
B.师道退朝后/必引当时英俊/宴集园池/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
C.师道退朝/后必引当时英俊/宴集园池/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
D.师道退朝后/必引当时英俊/宴集园池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隶/酣赏之际援笔/直书有如宿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臣,侍奉皇帝的廷臣,也叫左右,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本文中的“侍中”,也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B.讽,讽谏,多指古代臣下用委婉的言辞规劝皇帝。“而吟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即是此意。
C.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D.赞即赞评,是史家对某人某事的赞词和评论,多放在人物传记的篇末,就如《史记》中的“大史公曰”一样,都是对传主或事件的赞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师道家世显赫。隋唐两朝杨师道家族因是皇帝同姓或外戚等原因,驸马、王妃、三品以上大员等有多人,杨家遂为盛族。
B.杨师道秉性周密谨慎,守口如瓶。在代替魏征担任侍中时,从未泄露过宫中的言论,当亲友询问之时,常用其他话题敷衍应对。
C.杨师道刚正无私,守正有德。被评为“令德无违”。他曾因此受皇帝推重,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一起审理太子李承乾谋逆一案。
D.杨师道才华横溢,律己甚严。他的作品常常受到太宗皇帝的交口称赞,他对权贵及自己亲友则竭力抑制,以躲避嫌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曰“吾少窥汉史,至孔光不言温室之树,每钦其余风,所庶几也。”
(2)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更事,缓急不可得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2 06:0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B.甫自京师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D.自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B.天宝是年号,古代皇帝即位,一般都要重新定制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这属于干支纪年法。
C.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D.“拜”是授予官职。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均有定称。如“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垍(jì),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诏将下之夕,谓垍曰:“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 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当时翁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元和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同平章事。明年,加监修国史。垍奏“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明年,卒,废朝,赙礼有加,赠太子少傳。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垍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谏官言时政得失,旧事,操权者多不悦其举职。垍在中书,有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及参谢之际,垍廷语之曰:“独孤与李孜孜献纳,严补阙官业,或异于斯。”休复悚恧而退。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成著名迹。其余量材赋职,皆叶人望,选任之精,前后莫及。议者谓垍作相,知无不为,于时朝无幸人,百度浸理,而遘疾休谢,公论惜之。

(节选自《旧唐书・裴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B.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C.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D.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B.对策,古代考试取士,把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C.宪宗是皇帝的庙号,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都被追尊为某宗,称为庙号。
D.谏官,古代掌管朝政缺失、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的官,如唐朝的左拾遗、宋代的谏议大夫等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垍品性正直,行事坚守原则。他入朝任职后,吏部侍郎郑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他不接受人们的请托,在考核时力求发现真正的人才。
B.裴垍慧眼识人,举荐优秀人才。他向李吉甫推荐的三十余人,大都得到了任用;他举荐的裴度、李夷简等人,后来相继担任了宰相,而且有很好的名声。
C.裴垍德才兼备,颇受宪宗信任。他做翰林承旨时,做事很合皇帝心意;做了宰相之后,他提出的整顿吏治、考核官吏政绩的建议都得到了皇帝认可,并得以施行。
D.裴垍特立独行,为官卓然出众。一般掌权者不喜欢提升谏官的官职,垍却截然相反,他赞美孜孜进谏的人,而对从不进谏者则予以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
(2)垍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尉,大足元年,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领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遍馈从官。楚客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课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争恳至,词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递为朋党,日用潜皆附之,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中宗暴崩,韦庶人称制①,日用恐祸及己,知玄宗将图义举,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潜谋翼戴。玄宗尝谓曰:“今谋此举,直为亲,不为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动天,事必克捷,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及讨平韦氏,其夜,令权知班州长史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为相月余,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兖州都督、荆州长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②得志则祸乱不小。”上曰:“诚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卿宜更思之。” 日用曰:“臣闻天子孝与庶人孝全别。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请先定北军,次收逆党,即不惊动太上皇。”玄宗从其议。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

十年,转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时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子宗之袭。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敬速,每朝延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及先天已后,复求入相,竟亦不遂。

选自《旧唐书·崔日用》有删节)

①称制:代行皇帝的职权。②奸宄:指违法作乱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无几,监察御史  谨表以闻
B.今谋此,直为亲,不为身  世誉之而不加劝
C.出为扬州长史  蒙国恩,除臣洗马
D.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  战败而亡,不得已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B.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优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C.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D.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日用善于交接,升职很快。他在负责调度行旅宴饮所用之物时打着陕州刺史宗楚客的名号为武则天的随行官员送上山珍美食,因而得到宗楚客的推荐。后又周旋于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之间,很快做到了兵部侍郎。
B.崔日用恪尽职守,刚正为官。秘书监郑普思想把女儿送到后宫,暗中谋划,使用邪魔歪道,崔日用据理力争,极力弹劾他,最终让深得中宗恩宠的郑普思认罪伏法,受到惩戒。
C.崔日用审时度势,善于自谋。他担心韦皇后专权会祸及自己,就主动去拜见还是王子的唐玄宗,表示愿意效劳,同时劝说鼓励玄宗尽早行动铲除韦氏党羽。成功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雍州长史。
D.崔日用才能出众,死后荣宠。朝廷每有祸事,他往往能预判准确迅速,让朝事转危为安。为此朝廷再次请他出任宰相之职,但他最终没有答应。死后他被追赠多职和谥号,子孙也蒙受其荫庇。
【小题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同类题4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B.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C.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D.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用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方式的一种,从汉文帝开始
B.昭穆,古代的宗法制度,即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后泛指宗族辈份。
C.起复,文中指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应召任职;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D.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之时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少年聪敏,善写文章.年幼的张九龄非常聪明,善于作文;13岁时上书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被认为前途无量。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张九龄不仅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而且还反对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C.张九龄富有谋略,深受信任,张九龄因为母亲去世回到故乡,被起用再次出任中书侍郎时,常常有密奏被皇帝采用。
D.张九龄明察秋毫,富有远见,张九龄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就指出其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借机除掉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2)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史馆修撰。逾岁,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B.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C.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D.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太白全集》是以字命名,《杜工部集》是以官职命名,《昌黎先生集》是以籍贯命名,《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
B.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会试通过者的称谓,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C.翰林即文翰之林,翰林学士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是唐代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后为草拟机密诏制的机构。
D.礼部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之一,掌管天下礼仪祭享及学校贡举之政令,主管有尚书和侍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勤学成才,受到大家赏识。他三岁而孤,被堂兄抚养,刻苦学习儒家经典;考中进士后,受到郑余庆、董晋、张建封等人的赏识。
B.韩愈直爽坦率,也因此而被贬。他说话不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品德专一正派;曾写文章极力批判宫市的弊端,被皇帝贬做阳山县令。
C.韩愈待人友好,奖掖鼓励后进。他与孟郊、张籍交好,在公卿间推荐二人;很多后进吃住在他家,他哪怕生活艰难仍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D.韩愈宽宏通达,有自己的担当。他与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总不改变态度;他总把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资助别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