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则天顺圣皇后

司马光

正月,戊寅,内史武三思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平章事吉贬安固尉。

太后以顼有干略,故委以腹心。顼与武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顼魁岸辩口,宗短小伛偻, 顼视懿宗,声气凌厉。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 顼奏事,方援古引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驰,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 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诸武怨其附太子,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

辞日,得召见,涕注言曰:“臣今远离阙庭,永无再见之期,愿陈一言”太后命之坐,问之,项曰:“合水土为泥,有争乎?”太后曰:“无之。”又曰:“分半为佛,半为天尊,有争乎?”曰:“有争矣。” 顼顿首曰:“宗室、外成名当其分,则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犹为王,此陛下驱之使他日必争,两不得安也。”太后曰:“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不可何如。”

腊月,辛巳,立故太孙重润为邵王,其弟重茂为北海王。太后问鸾台侍郎陆元方以外事,对曰:“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以不闻: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由是忤旨。庚寅,罢为司礼卿。元方为人清谨,再为相,太后每有迁除,多访之,元方密封以进,未尝漏露。

丙寅,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祗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父。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烦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承陛下之荫覆,并得封王;臣谓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臣又闻陛下有二食孙,今无尺寸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分土而王之,择立师,教其孝敬之道,辅周室,屏藩皇家,斯为美矣。”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

(注)①褰裳:原意为撩起下裳,此处指帝王让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是
A.内史武三思罢为特进、太子少保免去现职
B.在朕前,犹卑我诸武看轻
C.岂不闻帝舜裳,周公复辟:恢复君主之位
D.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春秋年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是
A.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元方密封以进,未尝漏露以乱易整,不
C.舜之于禹,事祗族亲之二虫又何知
D.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但节选却以“太后”称之,说明《资治通鉴》是站在传统立场,并不认同武则天的武周皇帝的名分
B.吉顼曾是武则天的心腹,后来被贬为安固县尉,其根本原因是极力拥护李氏而受到武氏诸王的嫉害
C.陆元方第二次任宰相,凡有升迁任免之事,总会把自己的意见密封上奏,从未向他人透露,突出了他“为人清谨”的性格特征
D.《唐纪》记事,叙议并重,既写出了武则天打击反对派的雷霆手腕,也充分肯定了她作为帝王尊崇李唐元老、善于纳谏的一面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烦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武怨其附太子,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
(2)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以不闻;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3 10:0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与王介甫书
司马光
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苖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安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然后乃出视事。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徳。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髙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用是,故敢妄发而不疑也。属以辞避恩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于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清·黄以周等辑《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引疾卧家   左右欲引相如去
B.当速改前令之非者    始速祸焉
C.然后乃出视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而不能改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介甫即王安石,介甫是他的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在其名外另取一字,以表其德。
B.“与王介甫书”中的“书”即今天的书信,古代把书信写得特别好的人称为 “书圣”。
C.期年,文中指一整年。古人认为日月运行十二月则一周天复会于故处,谓之“期”。
D.忝备:谦辞。古人常以此表达自己有愧于担任某官职,或列于某身份。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窃惟居髙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4】司马光在文中对王介甫提出哪些批评?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改元宝鼎

吴主以陆凯为左丞相,万彧为右丞相,吴主恶人视己,群臣侍见,莫敢举目。陆凯曰:“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猝有不,不知所赴。”(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吴主居武昌,扬州之民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穷匮。凯上疏曰:“今四边无事,当务养民丰财,而更穷奢极欲,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臣窃痛之。昔汉室既衰,三家鼎立;(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臣愚,但为陛下惜国家耳。武昌土地危险,塉确,非王者之都,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以此观之,足明民心与天意矣。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大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 来,有千数,此耗財之甚者也(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臣愿陛下省息百役,罢去苛扰,料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国家永安矣。”吴主虽不悦,以其宿望,特优容之。

九月,诏:“自今虽诏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

戊戌,有司奏:“大晋受禅于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从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冬。

永安山贼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谦作乱,北至建业,众方余人,未至三十里住,择吉日入城。遣使以谦命召丁固、诸葛靓,固、靓斩其使,发兵战于牛屯。但兵皆无甲胄,即时败散。谦独坐车中,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白吴主,吴主并其母及弟俊皆杀之。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故吴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为得计,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

十一月,初并圜丘、方丘之祀于南北郊。

罢山阳公国督军,除其禁制。

十二月,吴主还都建业,使后父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收留镇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颇推令谏争,滕后之宠由是渐衰,更遣牧居苍梧,虽爵位不夺,其实也,在道以忧死。何太后常保佑滕后,太史又言中宫不可易。吴主使巫觋,故得不废,常供养升平宫,不复进见,诸姬佩皇后玺绂者甚众,滕后受朝贺表疏而已。吴主使黄门遍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名,年十五、六一简阅,简阅不中,乃得出嫁。后宫以千数,而采择无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粹有不,不知所赴 虞:欺骗
B.发兵战于牛屯 逆:迎,抵抗
C.固不敢杀,以状吴主 白:禀告
D.虽爵位不夺,其实也 迁:放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来,有千数   今其智反不能及
B.丙午朔,日有食    不如因而厚遇
C.在道忧死 作《师说》贻之
D.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 名所谓华山洞者,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B.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本文中代指前代历法。
C.戊戌,即戊戌年。古人干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本以纪日,后又用以纪月纪年。
D.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两千石,在秦汉时期,地方郡一级的政权机关长官郡守的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B.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C.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D.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V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小题5】下列对原文存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主居于武昌,扬州百姓逆流而上提供物资,在没有发生灾荒的时候,就已经使 百姓精力用尽;又奢侈无度,国无大事,己经国库空虚了。足见,吴王昏庸,劳民伤財。
B.吴主左承相陆凯忠言直谏,进言吴王减免劳役、捐税,减少宫女,严格选官,然 而未被采纳。
C.吴主庶弟协同山贼犯上作乱,终被活捉,吴主杀死了孙谦及其兄弟、母亲,不念 亲情。
D.吴主迷信巫术而又好色无度,后宫女子上千依然不断选人入宫。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
(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国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惊日:“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ニ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量,日:“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約、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汉高帝四年八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候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候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高帝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信、越不至,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国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资治通鉴・楚汉相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所为 恣:放纵,无拘无束
B.汉王之 患:忧患,灾祸
C.见楚使,即惊曰 佯:假装
D.与齐王信、魏相国越会击楚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骨鲠之臣: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B.大牢具:指羊豕皆备的饭食,天子祭祀使用少牢,诸侯祭祀使用大牢。
C.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义接近
D.左纛: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犛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騑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把四万两黄金交规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B.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妇人之仁,不愿意趁人之危,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C.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D.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速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意不堪,一定要乘势一举夺取天下,而不能养虎为患、错失时机。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小题5】太史公评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请结合文本加以概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智伯先后请地于韩康子,魏桓子,皆得万家之邑。智伯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鑙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严:庄重,郑重:学*科*网
B.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期:日期
C.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行:巡行
D.韩、魏翼而击之   翼:从两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之亡也   先主之所属也
B.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
C.以人事知之   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D.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非反而何
B.吾何走乎
C.何伤也
D.子何以知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