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益柔字胜之。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用荫至殿中丞。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丁度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转运使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度使还。庆历更用执致,异意者指为朋党,仁宗下诏戒教,益柔上书论辩,言尤切直。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益柔讼之曰:“永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来见其有罪也。”不听。预苏舜钦奏邸会,醉作《傲歌》。时诸人欲遂倾正党,参政贾昌朝阴主之,张方平、宋祁攻排不遗力,至列状言益柔罪当诛。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出为两渐转运使。上言:“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事之不举者日多,而虚名无实之凤日起。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不行。旧制,选人当改京官,满十人乃引见。由是士多困滞,且遇举者有故,辄不用。益柔请才二人即引见,众论翕然称之。直舍人院、知制语兼直学士院。董毡遇明堂恩,中书熟扶加光禄大夫,而旧阶已特进,益柔以闻。帝谓中书曰:“非翰林,几何不为羌夷所笑。”宰相怒其不申堂,用他事罢其兼直。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尹洙见之曰:“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

——(节选自《宋史·王益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B.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C.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D.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论列/而同状攻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荫,指恩荫得官,是古代官宦子弟凭祖辈父辈的官阶功劳人学任官的待遇。
B.直抚,指宣谕诏令并安抚军民,也指遇军旅大事时,派遣前往镇抚的军政长官。
C.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时候所用的朝堂。《木兰诗》“天子坐明堂”即为此意。
D.翰林,起初是指文章笔墨荟萃之地,后来发展成为翰林院和翰林官的专有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益柔腹有谋略,喜论天下之事。他在元吴叛乱时,上奏备战边防选将之策,又推荐了边防将领人选;尹洙贬到庆州,他为其辩冤,但未得到认可。
B.王益柔为人放狂,以致仕途不顺。他醉作《傲歌),遭人抨击,被列数罪状要置他于死地;他上官董毡之事,招致宰相怨怒,被宰相用他事免其职。
C.王益柔除弊革新,得到同僚拥护。他提出的考核职官的办法,有利于纠正虚名无实的风气;后又提出满两人可引见的京官推选办法,深得大家称赞。
D.王益柔少有才学,受到时人赏识。他年少时所写文章博得尹染的夸费;范仲淹举荐他应试馆职,因他不擅长诗赋,就请求朝廷考查他所擅长的策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意者指为朋党,仁宗下诏戒救,益柔上书论辩,言尤切直。
(2)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未见其有罪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04 11:46: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奏曰:“唐贞观中,尝下诏今致仕官班本品现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久之,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官,卒。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修古无子,以兄子觐为后。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节选自《宋史》)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可称为进士。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称同进士出身。
B.致仕,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笏,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也指一种竹制的刑具,文中即此意。
D.赙钱:为助办丧事而赠送给丧主的钱财。文中曹修古的幕宾佐吏凑钱为其办丧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修古精明强干,力除积弊。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帝,要求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汰除心力已衰的官员,皇帝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
B.曹修古据理而争,捍卫尊严。他与御史们一起去上早朝时,在路上遭到两名宦官的羞辱,他认为这有损天子的尊严,请求将两名宦官依法治罪。
C.曹修古正直无私,不畏权贵。马季良、钱暖都因临终前留下奏章而使其家属被越级提拔,他联合杨偕、郭劝等人上奏此事。
D.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在他死后,他的家人没有费用将其灵柩运回故乡安葬;太后去世以后,皇帝想到他的忠贞,追赠官职,赏赐钱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显,字德明,开封人。太宗居藩,尝给事左右。性谨介,不好狎,未尝践市肆。即位,补殿直,稍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军器库副使,迁尚食使。八年春,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上谓之曰:“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典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因取是书及道德坊宅一区赐之。其后居位既久,机务益繁,显或失误,护短终不肯改,上每面戒之。淳化三年八月,诏加切责,授随州刺史。时夏台、益部寇扰,显上曰:“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咸平四年秋,加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许便宜从事。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显上言:“先奉诏令于近边布阵。无何,敌骑已越亭障,显之前阵虽有捷克,终违诏命。”上请罪。上降手札,以慰其忧悸。明年,求致仕,不许。时议亲征契丹,显言:“盛寒在序,敌未犯塞,銮舆轻举,直抵穷边,寇若不逢,师乃先老。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若能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坚城垒而缮甲兵,亦足以待敌矣。”契丹入寇,上议亲征。显复陈三,谓:“大军方在镇定,契丹必不南侵,车驾止驻澶渊,诏镇定出兵,会河南军,合击之可也。”已而契丹请盟。景德三年冬,被病,诏中使偕尚医疗视。明年正月,许还京师。至京,信宿,年七十六。(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注信宿:连宿两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B.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C.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D.间岁以来/戎事未息/所宜谨屯戍/固城垒/积刍粮/然后遴选才勇/付以边任/纵有缓急/则备御有素/彼又奚能为患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为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唐代李世民的庙号即太宗。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的大政方针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C.迁、授、拜、黜,都是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专用语,授、拜是授予官职,迁和黜则是贬官。
D.中国古代是等级社会,对身份不同者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称为崩,大夫死称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显年少失学,后来受到皇帝劝勉。他原本读书少,后来又无暇多读书,皇帝鼓励他熟读《军戒》三篇,并赐给他书和一处宅第。
B.王显为人固执,因犯错不改而受责罚。他因机务繁忙常常出错,但他知错不改,于是被皇帝当面告诫甚至下诏斥责,直到后来被贬为刺史。
C.王显性格谨慎,善于自我检讨。咸平四年十月,他所率部队的前锋在与契丹的作战中取得胜利,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违背了皇帝的命令,因而请罪。
D.王显审时度势,进言有理有据。在皇帝因契丹进犯而想亲征时,他分析形势后认为,皇帝只需到澶渊指挥调动军队合击契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
(2)况今西鄙不宁,傥北边部落,与之结援,则中国之患未可量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即是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找茬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奉公无私。郊祭大事先期完成,皇帝向侯蒙透露有意提拔他的意思,被侯蒙拒绝了,为财利向君王请求而上位,非他所为。
C.侯蒙直言评鉴。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受冤屈。他建议改革大钱流通的弊病,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装作不知故意斥责府库主管,结果被皇上误会遭到贬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善俊字俊臣。太宗七世孙。父不衰,闽路兵马钤辖。善俊初补承节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换左承务郎,调南城丞,改昭信军,签判奇之。虞允文亦荐其有帅才,除干办诸司审计司。知郴州,数奏称旨,留为太府寺丞。寻摄帅、知庐州。会岁旱,江、浙饥,民麋至。善俊括境内官田均给之,贷牛种,僦屋以居,死者为给櫘,人至如归。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湮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又增筑学合,新包拯祠,春秋祀之,人感其化。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移知建州。建俗生子往往不举,善俊痛绳之,给金谷,捐已奉,以助其费。再知庐州。首言和好不可恃,当高城浚池以为备。以父忧去,服阕,起知鄂州。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僚属争言用度将不足,善俊日:“吾将瘠已肥人。”乃省燕游车骑鼓吹之费,郡计用饶,代输民役钱。再知建州。岁饥,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曰:“是趣乱也。”谕许自新,平米价,民乃定。邑尉入盗十三人死罪,以希赏,善俊辨其冤。转湖南帅。郴、桂地绝远,守多非才,善俊谓宜精其选。代输潭州经、总制钱,停醴陵渌水渡钱。加秘阁修撰,移知镇江府。丁母忧,终丧而卒,年六十四。善俊风仪秀整,论事有据。孝宗时,日中有黑子,地屡震,每以饬边备为戒。孝宗英武独运,缺相者累年,善俊极言相位不可无人,尤人所难言者。

(节选自《宋史·赵善俊传》,有删改)

(注)①楷:(huì),粗陋的小棺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B.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C.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葺/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D.州城旧毁于兵/善俊茸完之/因言/异时恃焦湖以通军粮/今既堙涸/宜募乡兵保孤山治屋/以储粟/敌或败盟/则吾城守有余/饷道无乏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谥号,从汉朝始,王朝第二代帝王谥号常常为“太宗”。
B.登第,犹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登第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C.知庐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指担任庐州的行政长官。
D.父忧,是指父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善俊历任多职,受到上司赏识。他改任左承务郎,调任南城丞,改任昭信军,签判认为他不同寻常。虞允文也推荐他有帅才,被任命为干办诸司审计司。
B.赵善俊整治陋俗,造福建州百姓。建州存在不良的风俗,百姓生子却常常不抚养,赵善俊对此严加惩处,并供给钱粮,捐献自己的俸禄来资助他们。
C.赵善俊了解下属,精选优秀人才。他转任湖南帅,郴州、桂州地方偏远,当地守臣多没有才干,善俊认为应当用精干的人选,他的提议得到朝廷批准。
D.赵善俊就事敢言,论及重要事务。孝宗时,赵善俊常告诫加强边境防备,而面对朝廷多年不设宰相的情况,赵善俊极力进言相位不能缺,敢言人所不敢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南市火,善俊亟往视事,弛竹木税,发粟振民。
(2)民趋富家发其廪,监司议调兵掩捕,善俊曰:“是趣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