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苏州府治东,旧有学,废为文信国祠。祠之西数十步,有僦屋半间以居者,补履先生也。人持败履往,则为补治,得钱以自给。先生少未尝读书,目不识字,以补履所入,从人问字,识一字则馈以一钱,后遂能遍读群书。门内横白板三四尺,置乱书杂旧物其上,其屋壁间亦多古书。以是从之游者,慕其好学,皆称之曰“补履先生”。
②其读书略观大意,未能深造也,然一言感触,辄黾勉服膺,大要以不欺为本。与人言辄引之于善,娓娓然若悬壶泄水也。里中童子有来就学者,不问修脯,往往多至二三十人,然不加督责,任之而已。以故未久辄散去,散则补履如故。
③卒年七十有五。姓钱名近仁,昆山人。

(取材于清代汪缙《补履先生传》)

注:①文信国:即文天祥,曾封为文信公,故称文信国。②僦:租赁。③黾勉服膺:牢记在心勉励奋进。④修脯:旧时称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
【小题1】称“补履者”为“先生”,从文中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与人言辄引之于善,娓娓然若悬壶泄水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人说话,总是把人带入向善这个话题,娓娓动听,口若悬壶。
B.和人说话,就要把人带入向善这个话题,滔滔不绝,口若悬壶。
C.与人交谈,总是围绕着引人向善这个中心,娓娓动听,口若悬壶。
D.与人交谈,总是围绕着引人向善这个中心,滔滔不绝,口若悬壶。
【小题3】“补履先生”被视为“市井奇人”,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他“奇”的具体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2 10:2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有惠政,以忧去。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拢,民安之。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嗣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事遂寝。
盗杀人于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於上官,以酷刑夺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时陇其已卒,遂命嗣尧以参议督学江南。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于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B.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C.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D.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我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阕”有“止息终了”的意思。“服阕”是指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B.畿指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方。
C.学政官名。清代国子监置学政,掌管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等事务。
D.祠,又称祠堂、祠庙,是旧时供奉祭祀祖宗或有功德的先贤的建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铜尧体恤民情注重兴利除弊。任柏乡县知县时,他兴修水利减少碎银融化重铸银锭时的折耗税,禁止差役扰民,反对开浚旱涝不定的滏阳河。
B.邵嗣尧刚正不阿,一直执法严明。他依法惩治打人的旗兵和杀人的强盗;遭毁谤复出,再任御史时权要都忌惮他,所辖州县风气肃然,人们奉公守法。
C.邵嗣尧廉洁奉公,从不徇私谋利。他会试的主试官的家人犯了法,他严加惩处毫不宽恕杜绝贿赂;去世后清贫得连丧葬费用都靠同僚筹集。
D.邵嗣尧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剥夺官职后人民为他申诉;受康熙帝赏识担任江南学政,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士人百姓仍怀念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2)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曰:“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谐铎》)

(注释)①严分宜: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秦始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徴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豪迈。
B.《战国策》又称《国策》,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D.定劫:佛教认为当水、火、风三灾出现时,世界将归于毁灭,称为“劫”。被后人借用,指天灾人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莫非经也。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于书则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与夫憔悴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间,勤不经者,相去甚远。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经,有大过人者。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吁乎!经之荒亦已久矣。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觚而止。经之用,顾若是与?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于宽又可责焉?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向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人乎?朱子之诗曰:“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锄治之,则当何如也?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掇高科,摘取科举功名。②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小题1】对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孔子不得位   得位:得志B.勤不经者 废:停止
C.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学 乡:向往D.而与吾锄治之    徒:弟子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经之名,莫非经也 人非生知之者
B.其得力经 月出东山之上
C.殆不若向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
D.藏之名山,待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B.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C.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D.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为他对经书的重视。
C.针对经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目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经书的作用的一组是
①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
②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
③而天下法之以为治
④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⑤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⑥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
A.①③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⑥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2)经之用,顾若是与?
(3)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秀野堂记

朱彝尊

长洲顾侠君,筑堂于宅之北,闾丘坊之南。导以回廊,空以径,累石为山,望之平远也;捎沟为池,即之蕴沦也。登者免攀陟之劳,居者无尘壒之患。晓则竹鸡鸣焉,昼则扶桑放焉。于是插架以储书,叉竿以立画,置酒以娱宾客,极朋友晜弟之乐。暇取元一代之诗甄综之,得百家焉,业布之通都矣。侠君乃梦有客愉愉,有客瞿瞿,一一十十,容色则殊,或俯而拜,或立而盱觉而曰:“是其为元人之徒与?将林有遗材,而渊有遗珠与?”乃借钞于藏书者,复得百家焉,未已也。博观乎书画,旁搜乎碑碣,真文梵夹,靡勿考稽,又不下百家,而元人之诗乃大备矣。

予留吴下,数过君之堂。侠君请予作记。思夫园林丘壑之美,恒为有力者所占,通宾客者盖寡。所狎或匪其人。明童妙妓充于前,平头长鬣之奴奔走左右,舞歌既阕,荆棘生焉。惟学人才士著作之地,往往长留天壤间,若文选之楼,尔雅之台是已。吴多名园,然芜没者何限!而沧浪之亭,乐圃之居,玉山之堂,耕渔之轩,至今名存不废。则以当日有敬业乐群之助,留题尚存也。侠君筑斯堂,媕群雅,将自元而宋而唐而南北朝而汉,悉取以论定焉。吾姑记于壁,用示海内之诵元诗者。

(注) ①壒:尘埃。②晜:晜,同“昆”,兄长。③盱:张目而视。④梵夹:佛经。⑤媕:捕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则佛桑焉   放:开放
B.暇取元一代之诗综之   甄:鉴别
C.予留吴下,数君之堂   过:拜访
D.舞歌既,荆棘生焉 阕:分段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晓竹鸡鸣焉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B.侠君梦有客愉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C.悉取论定焉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用示海内诵元诗者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秀野堂的北面是宅第,南面是闾丘坊,还有回廊小径,假山池塘,时有鸡鸣鸟叫,是自然风光和人工美景的巧妙结合。
B.秀野堂里常有文人墨客往来,主人在此放置书架,闲暇时,置酒与友人论诗,忙碌时,就搜集元诗,认真整理并抄录结集。
C.文选楼和尔雅台因为歌舞升平而终于荒芜废弃,只有沧浪亭、乐圃居、玉山堂、耕渔轩,至今名声在外,那是因为题诗尚存。
D.很多的园林建筑,年深日久都会荒废。而真正能传世不朽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秀野堂在搜集整理诗歌方面卓有成就。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觉而曰:“是其为元人之徒与?将林有遗材,而渊有遗珠与?”
(2)思夫园林丘壑之美,恒为有力者所占,通宾客者盖寡。所狎或匪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