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文帝与之亲友。《魏书》曰:尚有筹画智略,文帝器之,与为布衣之交。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魏国初建,迁黄门侍郎。代郡胡叛,遣鄢陵侯彰征讨之,以尚参彰军事,定代地,还。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并录前功,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尚奏:“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孙权虽称藩,尚益修攻讨之备,权后果有贰心。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城未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益封六百户,并前千九百户,假钺,进为牧。荆州残荒,外接蛮夷,而与吴阻汉水为境,旧民多居江南。尚自上庸通道,西行七百余里,山民蛮夷多服从者,五六年间,降附数千家。五年,徙封昌陵乡侯。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不胜思见复出视之。文帝闻而恚之曰:“杜袭之轻薄尚,良有以也。”然以旧臣,恩宠不衰。六年,尚疾笃,还京都,帝数临幸,执手涕泣。尚薨,谥曰悼侯。子玄嗣。又分尚户三百,赐尚弟子奉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卷九·列传第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B.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C.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D.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子”指伯父、叔父之孙或血缘隔得更远一些的子侄辈,唐宋时称亲兄弟之子为从子。
B.“布衣之交”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友谊,等同于“贫贱之交”。
C.“持节”指皇帝不能亲临,派人代行,以节为凭。下文的“假节”“假钺”与此类似。
D.“梓宫”指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等人去世之后所使用的、以梓木制作的棺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侯尚深受文帝重视,屡获封赏。文帝没有称帝时就与夏侯尚交好,称帝后更是对其封侯、升职,屡加重用,前前后后共封给他食邑两千多户。
B.夏侯尚善用奇兵,颇懂作战之道。他认为刘备在上庸有驻军,且山路难行,不会防备自己。于是率一支奇兵,出其不意地攻下了上庸,击败了刘备的军队。
C.夏侯尚居安思危,见识深远。虽然孙权自称藩属,但夏侯尚还是加强了进攻讨伐孙权的准备;在孙权怀有异心时,夏侯尚和曹真共同出击,攻下江陵。
D.夏侯尚影响力大,引得众民归顺。他从上庯疏通道路,向西开路七百多里,有许多山中百姓和少数民族的人归附了他。短短几年,投降归附他的多达几千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
(2)文帝闻而恚之曰:“杜袭之轻薄尚,良有以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11: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①,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绍治兵黎阳 / 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许 / 民望助顺 / 不如守境述职 / 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B.后绍治兵黎阳 / 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 / 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 / 述职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C.后绍治兵 / 黎阳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许 / 民望助顺 / 不如守境述职 / 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D.后绍治兵 / 黎阳次于延津 / 琰复谏曰 / 天子在 / 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 / 述职以宁区宇 / 绍不听 / 遂败于官渡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 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柯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 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彰读《诗》《书》  课:督促。B.应弦而倒者前后相  属:连接。
C.一日一夜与虏相   及:达到。D.召彰行在所 诣:前往。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史慈,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而为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出屯都昌,为贼管玄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孔北海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于是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遂到平原,说备日:“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以君有仁义之名,故使慈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解围散走。融得济。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慈亦得策兜鍪。慈当与繇俱奔豫章。亡入山中。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果如期而反。建安十一年,卒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B.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C.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D.慈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后命名。称别人字是出于礼貌,自称名是表示谦逊。
B.州、郡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袭九州之分,郡在后代数量变化较大。
C.拜,授予官职,文中指授予太史慈折冲中郎将之职。拜和除、授含义基本相同。
D.建安,年号。年号是帝玉正统的标志,遵从奉行王朝的年号和立法,叫“奉正朔”。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重情重义,知恩图报,太史慈避难期间,孔融多次派人关照他的母亲,孔融有难,他应母亲要求不顾危险前去救难。
B.太史慈勇气超人,很有谋略,孔融被人围困,太史慈用计麻痹故人杀出重围,到刘备处请得三千援兵,成功解除了孔融之困。
C.太史慈武艺高强,临危不惧,太史慈受命侦察敌情,遇到了孙策,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奋然与其交战,后来受到孙策的重用。
D.太史慈忠心耿耿,信守承诺,刘繇死后留下一万多人马,太史慈主动请求前去安抚,众人认为他必定不回,但他最终如期而返。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第二条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使慈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2)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①,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②,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由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旨。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曰文侯。长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袭爵。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注释: ①茂才:本指秀才,为避讳汉光武帝刘秀改为茂才。②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   逮捕B.权昭曰 感谢
C.非所以优之也   用来D.曾以直言旨    违背
【小题2】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汉字的一种形体,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字形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化,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两大阶段(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的分野。
B.侯:爵位,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了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
C.弱冠:《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加冠礼并赐以字。古人二十岁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D.谥:即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与赵昱、王朗齐名,被推荐为孝廉、茂才均未就任。
B.张昭受孙策委托,辅助孙权,尽心尽责的劝导孙权走出悲伤,履行继承者的职责。
C.孙权骑马射虎因被张昭婉言规劝,他虽立即认可了张昭的话,却没有真正改正。
D.孙权觉得张昭性格不适合担任事务繁多的丞相职位,因而两次都没有任命张昭为相。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人也。父植,有名于世。毓十岁而孤,遇本州乱,二兄死难,养寡嫂孤兄子,以学行见称。时天下草创,多逋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亡士妻白氏,始适夫家数日,未与夫相见,大理奏弃市。毓驳之曰:“夫女子之情,以接见而恩生,成妇而义重。今白氏生有未见之悲,死有非妇之痛,而吏议欲肆之大辟,则若同牢合卺之后,罪何所加?《》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恐过重也。苟以白氏皆受礼聘,已入门庭,刑之为可,杀之为重。”太祖曰:“毓执之是也。又引经典有意,使孤叹息。”由是为丞相法曹议令史,转西曹议令史。文帝践阼,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帝以谯旧乡,故大徙民充之,以为屯田。而谯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愍之,上表徙民于梁国就沃衍,失帝意。虽听毓所表,心犹恨之,遂左迁毓。毓心在利民,躬自临视,择居美田,百姓赖之。明帝青龙二年,入为侍中。在职三年,多所驳争。诏曰:“侍中毓禀性贞固,心平体正,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为吏部尚书。”毓于人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黄门李丰尝以问毓,毓曰:“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丰等服其言。齐王即位,赐爵关内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高贵乡公即位,进封大梁乡侯,封一子高亭侯。正元三年,疾病,逊位。甘露三年薨,谥曰成侯。孙藩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二·桓二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B.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C.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D.时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毓仆射/顷之/出毓为廷尉司隶/毕轨又枉奏免官/众论多讼之/乃以毓为光禄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诗经》《礼记》《乐经》和《周易》合称五经。
B.践阼,指登上帝位。践,履踏。阼,阼阶、主阶。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青龙,指魏明帝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明清时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故明清时可将之作为对皇帝的称呼。
D.侯,周代位列五等爵的第二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毓品德高尚,学问深厚。卢毓在两位兄长死后照料寡嫂孤侄;为还未与丈夫见过面的白氏求情时能够引用经典阐述意见,让太祖感叹不已。
B.卢毓爱护百姓,敢于谏诤。文帝大举移民充实谯郡,卢毓怜悯百姓,为此上表而惹怒文帝;任侍中时因敢于辩驳和争论获得文帝称赞,官位得以升迁。
C.卢毓选贤荐能,见解独特。卢毓对人的评价和举荐首先看重的是性情品德,其次才是才能,他认为有才而不能办成善事是因为才能没有对准方向和目标。
D.卢毓历侍多君,仕途跌宕。卢毓先后侍奉五位君主,因爱护百姓、敢于谏诤导致官位多有变迁;曹爽掌权时遭贬谪,高贵乡公即位后被进封并惠及子孙。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听毓所表,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2)爽等见收,太傅司马宣王使毓行司隶校尉,治其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