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③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既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又能唤起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起到暗示和过渡的作用。
B.②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正如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女子也不要沉溺于爱情。
C.③男子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则无法解脱;语气坚定不移,流露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深切依恋,无法自拔。
D.本章节使用议论性的语句,暂时中断了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他们的感情并不能永远如叶之“沃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4-14 04:16: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性本善,恻隐羞恶之心都是人的本心所围有的,所以会有所不忍和有所不为,这是仁义的发端。
B.人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还能忍耐下去并坚持去做,就可达到仁义的境界。
C.“无欲害人之心”“无穿逾之心”“无受尔汝之实”都只是人的善端,必须加以扩充,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D.用沉默的手段来探取对方隐藏于心的东西,从而获得好处,这种做法和人所共见的小偷行为一样的可耻。
【小题2】(小题2)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言语(说话)有什么讲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