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宿龙游朱氏楼

(宋)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内心酸楚忧愁之感油然而生。
B.词中“迷漫”一词构成重复,形成复沓之美,词人急切地想望见故乡,却只见到云烟、流水茫茫一片。
C.作者创设独特的时空情境,“宽”对应“小”,拉开视野的宽度,“暮”呼应“朝”,拓展时间的长度。
D.下阕写春天寒气袭人,让人难以安歇,词人不堪忍受春寒,故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
【小题2】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两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方面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4-27 06:4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铁如意
谢 翱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
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
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
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注)①如意:象征吉祥的陈设品,长柄微曲,可供赏玩。诗人与友人为文天祥设立牌位,酹酒恸哭,以如意击石,作楚歌为文天祥招魂,歌毕如意和石头俱碎。这首诗乃记录此事。②青薜萝:语出屈原《九歌》“被薜荔兮带女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四句从“影”“音”的角度写仙人月下歌舞的情景,诗人想象文天祥此时也像仙人一样歌舞,无忧无虑。
B.五、六两句强调了仙人跳的是楚舞,唱的是楚歌,诗人把文天祥比作屈原,突出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C.七至十这四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其中的动作描写主要是仙人击碎珊瑚树的枝条、仙人夺走如意等内容。
D.十三、十四两句描写了一位身挂青薜萝、独自用手击打节拍的仙人,“独”和“挂青薜萝”表现了他性格的孤僻。
E. 诗歌前十四句勾勒出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图,营造出一种欢快、祥和的氛围,为最后两句的抒怀蓄势。
【小题2】诗歌最后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小题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 “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小题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 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 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因为他虑事周全,又具有辩才;荆轲刺秦王所以失败,是虑事不周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