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习凿齿,字彦威。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众务。C.桑门,即“沙门”,表示勤修善法、息火恶法之意;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僧侣。D.史臣曰,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一样,都是为了颂扬人物而进行的篇末评论,这种评论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但都属于“论赞”。【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温请人看天象,向其询问国家命运之长短,但星人的答复却令他不满,星人感到大祸临头,在听了习凿齿的解释后才释然。
B.习凿齿用“生平所未见”来高度评价简文帝,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忠于朝廷的愿望,违逆了桓温意愿,于是被降职为户曹参军。
C.习凿齿撰写了《汉晋春秋》,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逆,其意在以史为鉴,规劝桓温不要有非分之想。
D.苻坚对习凿齿非常赏识,赏赐给他好多东西,还将其与西晋的陆机、陆云相提并论,因习凿齿有脚疾,故戏称之为“半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週之。
(2)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0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字令伯”,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才有的,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文中“泰始”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C.《大诰》是周公相成王时,管叔、蔡叔、武庚联合淮夷作乱,周公率兵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吻发表诰文,申述东征的理由。
D.《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为唐朝的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合著,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过去舜、禹、皋陶的语言是用于交谈,所以简洁雅致;而孔明的言论是琐碎的,其原因在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靖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泛衷、张甝、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拜驸马都尉,出为西域戊己校尉长史。太子仆同郡张勃特表,以靖才艺绝人,宜在台阁,不宜远出边塞。武帝纳之,擢为尚书郎。与襄阳罗尚、河南潘岳、吴郡顾荣同官,咸器服焉。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帝爱之。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

靖在台积年,除雁门太守,迁鲁相,又拜酒泉太守。惠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元康中,西戎反叛,拜靖大将军梁王彤左司马,加荡寇将军,屯兵粟邑,击贼,败之。迁始平内史。及赵王伦篡位,靖应三王义举,以左卫将军讨孙秀有功,加散骑常侍,迁后将军。太安末,河间王颙举兵向洛阳,拜靖使持节、监洛城诸军事、游击将军,领雍、秦、凉义兵,与贼战,大破之,靖亦被伤而卒,追赠太常,时年六十五。后又赠司空,进封安乐亭侯,谥曰庄。

靖著《五行三统正验论》,辩理阴阳气运。又撰《索子》、《晋诗》各二十卷。又作《草书状》,先时,靖行见姑臧城南石地,曰:“此后当起宫殿。”至张骏,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

(节选自《晋书·索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那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
B.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
C.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
D.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州辟别驾郡/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傅玄/张华与靖一面/皆厚与之相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即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称滁州“太守”。
B.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特定字体,始于汉代初年。
C.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其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西晋的都城。
D.西戎指西部的少数民族,古时中原王朝称四方各部落为东夷、西戎,南狄和北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索靖出身士族,享有盛名。他的家族代代有人做官,父亲索湛当过太守,他在太学读书时跟同乡的四个学生被人合称为“敦煌五龙”,声名卓著。
B.索靖才艺出众,擅长书法。他才艺过人,太子仆张勃都请求皇帝将他从西域调回台阁任职,而他和尚书令卫都以擅长草书知名,两人各有千秋。
C.索靖文武兼备,撰写论著。他多次带兵打仗,总是打败敌人,但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因兵败受伤而死,所撰论著涉及阴阳气运、诗歌和书法等内容。
D.索靖历任多职受到器重。他在地方和朝中担任过多种职务,在跟罗尚、潘岳和顾荣同官时受到他们的称赞,皇帝在他死后多次给予追赠和加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拜靖大将军梁王彤左司马,加荡寇将军,屯兵粟邑,击贼,败之。
(2)至张骏,于其地立南城,起宗庙,建宫殿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集  咸:全,都
B.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C.终于尽  期:约定
D.言是王右军书    但: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文中指永和九年。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癸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与日的次序。
B.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若合一契,意思是感触相同。
D.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齐彭殇,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看法。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描绘了清雅优美的自然景物,然后转入叙写雅事,最后以“乐”字作结。
B.第三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世事变迁、死生难测的情况。最后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C.末段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同时作者坚信后世读者都会从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
D.节选《晋书·王羲之传》主要以棐几题字、扇面作书两则故事,从侧面表现王羲之书法的造诣,以及王羲之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而王羲之的自我评价,则是从正面表现其书法的成就以及其颇为自信的性格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亦雅相器重   雅:甚,很
B.窃觇之   觇:察看
C.帝尝从容谓导曰   从容:镇定自若
D.导忝荷重任   忝:有愧于,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和“迁”古代都指官职调动。“迁”一般表示官职升降,“徙”则表调职。
B.九州,中国的别称。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具体是哪九个,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C.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给曹操的谥号。
D.禊,古代传统民俗,官吏百姓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导自幼气质出众,张公见其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
B.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即为此深感忧虑。
C.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2)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高崧字茂琰,广陵人也。父悝,封建昌伯。崧少好学,善史书。总角时,司空何充称其明惠。充为扬州,引崧为主簿,益相钦重。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父去职。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遂停丧五年不莽,表疏数十上。帝哀之,乃下诏曰:“悝备位大臣,违宪被黜,事已久判。其子崧求直无已。今特听传侯爵。”由是见称。简文帝辅政,引为抚军司马。时桓温擅威,率众北伐,军次武昌,简文患之。崧曰:“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反旆。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若有异计,请先衅鼓。”便于坐为简文书草曰:“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运转之艰,古人之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须所以深用惟疑,在乎此耳。然异常之举,众之所骇,游声噂沓,想足下亦少闻之。荀患失之,无所不至。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如其不然者,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国,其致一也。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在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温得书,还镇。崧累迁待中。是时谢万为豫州都督,疲于亲宾相送,方卧在室。崧径造之,谓曰:“卿今疆理西藩,何以为政?”万粗陈其意。崧便为叙刑政之要教百言。万遂起坐,呼崧小字曰:“阿酃!故有才具邪!”哀帝雅好服食,崧谏以为“非万乘所宜。陛下此事,实日月之一食也”。后以公事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高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B.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C.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D.天下安危/系之明德/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绾在头上,后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艰,旧时指父亲的丧事。母亲的丧事用“忧”。遭遇父母丧事称“丁艰(忧)”。
C.衅鼓,上古时候的一种祭礼,在战争时,杀人或杀牲用血涂抹在鼓的表面。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指代天子、帝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崧孝顺执着,声名显扬。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上表疏几十份,为父申冤,皇帝也被他感动了,并下诏恢复了他父亲的爵位。
B.高松忠心为国,敢于谏言。面对桓温擅权,他提出先礼后兵的策略;皇上喜欢服食丹药,他向皇上直言,这不是皇上应该做的。
C.高崧卓有才华,才思敏捷。为应对桓温擅权,他为简文帝草拟文书,当场立就;谢万为处理政务头痛时,他主动进言,口若悬河。
D.高崧富有韬略,长于辞令。给恒温写信,晓以利害,恩威并重,迫使他最终归还抢占的城镇;与谢万讨论政事,谢万对他叹服不已。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
(2)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