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干 戈

王 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鴒音断人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粲(177年—217年):东汉末年文学家。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曾于颠沛流离中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而不得伸,心怀抑郁。②杜陵:唐代杜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句与《过零丁洋》表达的情感相同,都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B.“鹡鹤”常比喻兄弟之情,该句表明自己在离乱中无可奈何的痛苦之情。
C.“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暗写自己虽受战乱之苦,仍有一枝可依。
D.诗人内心煎熬,有了逃避心理,甚至想要以千日喝酒之法麻醉自己。
【小题2】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11 11:05: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前竹后水,水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宋.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①僦(jiù):租赁。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⑤干(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与天    际:交会B.以所怀   舒:舒展
C.予而徘徊  爱:怜惜D.不亦哉   鄙:鄙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始僦舍处    醉则更相枕
B.水阳又竹    筋骨
C.号“沧浪”  盘盘,困困焉
D.日锱铢利害相磨戛    赢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浪亭记》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愤懑和抑郁。
B.《沧浪亭记》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柳宗元和苏舜钦均是在千辛万苦地寻幽探胜中发现了美景。
C.《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高峻峭拔的西山和柳宗元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相契合,让作者忘记了自我,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沧浪亭记》中宁静美好的大自然和闲逸自在的生活战胜浑浊丑恶的官场,让苏舜钦这样的封建知识分子从精神上摆脱了仕宦的束缚。
D.《沧浪亭记》清晰地留下了作者效仿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苏舜钦并非作简单的模仿,而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体现了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小题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予 时 榜 小 舟 幅 巾 以 往 至 则 洒 然 忘 其 归 觞 而 浩 歌 踞 而 仰 啸 野 老 不 至 鱼 鸟 共乐 形 骸 既 适 则 神 不 烦 观 听 无 邪 则 道 以 明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嘉祐癸巳之岁,吕巧臣兄自江入秦。冬十二月,宿于北华之野狐泉店。到时日晚,势尚早,逆旅喧哄。吕巧臣乃与予同登南坡兰若,访僧曰义海,气貌甚清,谈吐亦雅,中夜围炉,设茶果待客颇勤,因话三峰事。海曰:“去年初秋一日,日迨暮,有士人风格峻整,麻衣芒履,荷笠而来投宿者。问其所至?姓氏谁何?答曰:“元冲,姓王。来自天雄,性甘隐遁,好奇为心,所游陟诸山名迹,尽东南之美矣。惟有华山莲花峰之秀异未觌,今则力役一登尔。海师谓之曰:“兹山峭拔若削,自非驭风凭云,亦无有去理。”元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升,但虑无其志耳。仆亦之华阳川,中有路,其幽寻焉。”海观其辞气壮厉,亦然之。元冲曰:“某明日且去。其日当留山址。计其五千仞为一旬之程,亦足矣。既上,当煠火为。至时,可乘桃林南野望。”翌日,元冲笈取一药缶,并火金怀之而去,义海书于屋壁。期一日,至桃林宿。明日平晓,岳色晴明,无纤翳。伫立数息间,有白烟一道,歘起莲花峰顶。海秘之不言,复归。二旬而元冲至,歇定乃言曰:“前者既入华阳川中,寻微迳,萦纡至莲花峰下,憩止一宿,方登。初登也,虽险峻,犹可垂足以迹,困则伏于石庵中,暮亦如之。既及华三分之一,则壁立群嶂,莓苔冷滑,石罅纵横,仅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气而登,时遇石发垂下,接之以升。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池侧有破铁舟,触之则碎。周览已,乃取火金敲之,揉枯荄以承之,大木亦有朽仆于地者,拉其枝干煠火焉。既而循池玩花,将取数叶,又思灵境不可渎,只采取落叶数片,及铁舟寸许怀之。一宿乃下,下之危峻复倍于登陟时。”海不觉前席,执元冲手曰:“君固三清之奇士也!不然,何以臻兹!”于是,元冲以莲叶、铁赠义海。明日,复负笈而去,莫知所终。则尚子寻五岳,亦斯人之欤。
(节选自宋朝王得臣《登莲花峰记》,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幽寻焉 志:做标记
B.元冲笈取一药缶 发:打开
C.既上,当煠火为 信:信号
D.亦斯人之欤     徒:徒弟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B.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C.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D.再一旬而及峰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浓碧鲜红/四旁则巨桧乔松/竦擢于霄汉/馀奇花芳草不可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天雄而来的王元冲要登莲花峰,既有乐于隐逸、纵情山水的原因,也有他被莲花峰的奇异所吸引的因素。
B.虽然莲花峰陡峭超拔、令人生畏,僧人义海劝王元冲不要登临,但王元冲认为应坚定自己的信念,无畏困难,坚持要去攀登。
C.王元冲终于登上莲花峰顶,认为灵境不可冒犯;按照约定在山上拾取了几片莲花的落叶下山赠送给义海。
D.本文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王元冲游览莲花峰的时间、过程以及见闻感受,对下山之艰难一笔带过。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游陟诸山名迹,尽东南之美矣,惟有华山莲花峰之秀异未觌,今则力役一登尔。
(2)海不觉前席,执元冲手曰:“君固三清之奇士也!不然,何以臻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