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师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学於张载,第进士。为仪州司户参军,迁德顺军判官。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既而谍者言夏伏精骑于黑水傍,琯谢曰:“微君言,吾不返矣。”
赵禼帅延安,辟为属。
吐蕃寇边,其酋鬼章青宜结乘间胁属羌构夏人为乱,谋分据熙、河。朝廷择可使者与边臣措置,诏师雄行,听便宜从事。既至,谍知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屯通远境。吐蕃将攻河州,师雄欲先发以制之,请于帅刘舜卿。舜卿曰:“彼众我寡,奈何?”师雄曰:“在谋不在众。脱事不济,甘受首戮。”议三日乃定,遂分兵为二,姚兕将而左,种谊将而右。兕破六逋宗城,种谊破洮州,擒鬼章及大首领九人,斩首众多。捷书闻,百僚表贺,遣使告永裕陵。苏轼闻其事,作诗咏之。
将厚赏师雄,言者犹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为陕西转运判官。入拜祠部员外郎,加集贤校理,为陕西转运使。内地移粟于边,民以辇僦为病。师雄言:“往者边土不耕,仰给于内,今积粟已多,军食自足,宜令内地量转输致之直,以免大费。”报可。
召诣阙,哲宗劳之曰:“洮州之役,可谓隽功,但恨赏太薄耳。”对曰:“皆上禀庙算,臣何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因陈其本末。拜卫尉少卿。哲宗数访边防利病,师雄具庆历以来边臣施置之臧否,朝廷谋议之得失,及方今御敌之要,凡六十事,名曰《绍圣安边策》,上之。未几徙知陕州。卒,年六十。
师雄慷慨豪迈,有志事功,议者以用不尽其材为恨。
(选自《宋史•游师雄传》)
[注]辇僦:雇人用车辆运输,庙算:朝廷或帝王对战事进行的谈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禼帅延安,辟为属   辟:征召
B.百僚表贺 表:表示
C.但恨赏太薄耳    恨:遗憾
D.哲宗数访边防利病 访:谘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B.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C.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D.鄜延将刘琯与主帅议战守策\欲自延安入安定\黑水\师雄以地薄\贼境惧有伏\请由他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师雄有军事才能,运筹帷幄,任德顺军判官显露出不凡的军事才能,吐蕃一战,他先发制人,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B.游师雄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吐蕃熙、河一战大获全胜,他起的作用很大却没有得到重赏,他也不为自己争辩。
C.游师雄心系国事民生。针对从内地运粮到边境一事,他向朝廷提议应该核算费用,以免造成严重的浪费。
D.游师雄一心为国。《绍圣安边策》中陈述了庆历以来连帅处置好坏,朝廷谋议得失、当前御敌关键,却没有被朝廷采纳。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厚赏师雄,言者犹以为邀功生事,止迁一官,为陕西转运判官
(2)臣何力之有焉。唯当时将士勋劳未录,此为欠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8 10: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缝攒代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矩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袱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二百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团山下   稍:稍微
B.达郢 竟:最终
C.登舟 洎:等到
D.大兵击     邀:拦截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B.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C.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D.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襄阳被围困五年,宋军为了给城中的守军以支援,于是造了上百艘特殊的船只,选拔了三千勇士,让他们突围进城。
B.张顺和张贵临危受命,充当三千勇士的将领。一人被称为“矮张”,一人被称为“竹园张”,二人智勇双全,力能服众。
C.在支援襄阳城的守军时,张贵在前面开路,张顺在后面压阵。结果攻破防线进入城中,发现张顺失踪了。
D.张贵在龙尾洲被北军围住后,仍然拼命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文焕把他埋葬在张顺墓旁,并立两座庙祭祀他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⑵复不能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矩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阙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观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日:“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日桂枝里。再迁太常博士、知尉氏县。擢监察御史,提点益州路刑狱,开封府判官。使契丹,为两浙转运使。徙陕西,未赴,又徙河东,居数月,复徙陕西。以龙图阁待制知梓州。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又言:“项禁命妇干禁中恩,比来稍通女谒,愿令官司纠劾。”从之。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B.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C.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D.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即面对朝廷所在的方向。“阙”本是宫殿前的一种建筑,后常代指宫殿、朝廷。
B.服除,指服丧期满除去孝服。古代官员遇父母去世,需要辞去官职归家为父母守孝。
C.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与前文“及第"意思基本相同。
D.开封,也称东京、汴梁、汴京,是两宋三百多年的国都。“知开封府”即主政开封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逸理政有才,很受推重。他担任邓城县令时以贤能闻名,知州谢泌向朝廷郑重推荐他;皇帝亲自召见,当面询问他希望担任什么官职。
B.张逸坚持原则,受到称赞。在开封府任职时,有僧人请求减免田地赋税,张逸坚持原则不予许可,皇帝高度肯定了他奉公守法的行为。
C.张逸明察案情,审理有方。他熟悉蜀地民风,有地方官吏杀了人却诬陷他人,张逸安排杀人者看守被冤者,借以观察二人的神情。
D.张逸关心民生,救助百姓。蜀地发生旱灾时,他让人们修筑堤坝拦截江水来灌溉农田,又向朝廷请求把杀牛者全部释放回家恢复生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逸对曰:“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
(2)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蜀人以为神。
【小题5】张逸再次被皇帝召见时提出了什么要求?皇帝为何又答应了他的请求?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移河东    移:调任
B.为戎人所剽 剽:劫掠
C.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 豫:预先
D.时论韪之 韪:认为不对,反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与“释褐”“脱巾”“下车”等是同义词。
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
C.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
D.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施政有方,敢于直言。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因施政有方,受到皇帝下诏赞美褒奖。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宋太初因受株连,受到责罚。宋太初的属下卢之翰等犯事,皇帝大怒,下令逮捕宋太初等人入狱。
C.宋太初富有胆识,处事有主见。在主管江陵府期间,蛮寇骚乱,宋太初因为见机行事,自行决断地遏制了事态,皇帝下诏嘉奖他。
D.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法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这三家的主张、思想道理是一致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2)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土可也。”达顿首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少从舅氏胡安国受《春秋》。登进士第,授武安军节度推官。始至,帅将斩人,如圭白其误,帅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人之命?”帅矍然从之。自是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咨焉。
召秘书省正字。秦桧力建和议,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如圭亟见宰相赵鼎曰:“秘府,谟训所藏,可使仇敌居之乎?”鼎竦然为改馆。既而金使至悖傲,议多不可从,中外愤郁。如圭与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如圭独以书责桧以忘仇辱国之罪,且曰:“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桧怒。
通判荆南府。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寇乱后无复人迹,时蠲口钱以安集之,百未还一二也。议者希桧意,谓流民复而增口钱,有司日下书责偿甚急。如圭白帅,悉奏蠲之。
以病请祠。时宗藩并建,储位未定,道路窃有异言。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或以越职危之,如圭曰:“以此获罪,奚憾!”帝感悟,谓辅臣曰:“如圭可谓忠矣。”即日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
起如圭知泉州。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禁兵以百数。如圭以法正之,宗官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罢,领祠如故。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高之,学者多从之质疑。卒,五十九。
如圭忠孝诚实,得之于天。其学根于经术,不为无用之文。所草具屯田之目数千言,未及上。张浚视师日,奏下其家取之。浚罢,亦不果行。有集十卷,皆书疏议论之语,藏于家。
(选自《宋史·范如圭传》,有删改)
(注)①蠲(juān):免除。②口钱:人头税。③外宗:外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B.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C.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D.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
B.金指金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储位,文中指皇储。在中国古代史中,皇储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
D.禁兵,文中指禁军,一般指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如圭文才突出,正直公正。他考中进士,著作丰富;他在武安军任职时,长官滥杀无辜,他予以制止,从此取得长官信任。
B.范如圭忠于朝廷,不惧权贵。他反对秦桧将金国使臣安排在要害部门住宿;他写信给秦桧,指责秦桧卖国,并认为秦桧将遗臭万年。
C.范如圭关心百姓,敢于直言。朝廷采取措施安定百姓,有人想捣乱,他上奏制止;他不顾危险,向皇帝推荐皇太子人选,得到皇帝认同。
D.范如圭疾恶如仇,廉洁务实。他在泉州任职时,外戚仗势作恶,他予以纠正,遭到外戚报复;他免职后在邵武租屋居住,不写浮华文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议者希桧意,谓流民复而增口钱,有司日下书责偿甚急。如圭白帅,悉奏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