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①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 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②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③未遇,傅岩④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 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⑤,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注)①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②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中载,逖统兵北伐,渡 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磻(pán)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 相的故事。④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⑤林处士:林逋, 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弯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
B.该词为游览西湖时所作,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词人自身的愤慨之情和对国事的深深忧愁。整首词的风格婉约,含蓄隽永。
C.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而发表政见,议论国事。
D.这首词既绘眼前实景,亦有词人的遥想,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以一系列的设问、感叹将主旨一层递进一层地表现出来。
【小题2】后人评价此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结合全词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28 12:4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D.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E.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 小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注】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本词作于李之仪遭谤被除名,由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当涂)管制期间的某年夏
天。凌歌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李之仪深受政治压迫,被管制在太平州,已无经常登高览胜的兴致。起首句“偶向”
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
B.“春光已过三分”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含蓄蕴藉;“江山重叠倍销魂”中
“销魂”一词,则表现了作者面对多娇江山的极度高兴之情。
C.“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下片首句是说这些打击没有伤感的价值,
表现了作者将愁闷置于一边的豁达情怀。
D.“清愁满眼共谁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其中“共谁论”承接上文,进一步表明作者
孑然独处,无人可为之解忧。
E. 结尾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作者自己。作者把欲归而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
【小题2】“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两句有何深刻意蕴?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