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   法,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哪些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03 02:0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夫人家传

刘树堂

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异之,先生未之奇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若男儿,他日必成伟器。”

②庚午,夫人二十四岁,是年三月来嫔于我,家计窘甚。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夫人综理筹运,可汰者汰之,可减者减之。有息之债,妆奁偿之。三年可敷用矣,五年有余蓄矣。夫人一日曰:“做女人须要脱女人气。”语奇甚,询之,夫人曰:“女人多见小有己,未识我行事何尔。”癸酉八月,先严由甘致仕,道出长安,疾劳交作。书至,夫人将分娩,代治装促驰往。冬仲迎养至保。侍奉三年如一日,先慈见背又复然。八弟树仁索捐花样,力不,夫人曰:“虽若有一缺,弱弟事借债亦须办,我易簪珥以佐之。”

③癸未三月,天津道,夫人偕行。秋,直东豫三省大水,天津众汇所归,无堤不险。力求抢护,未增料重赏不可。仆回取款,告夫人曰:“此举恐贻他日累。”夫人曰:“全郡几成泽国,犹计及此耶?”悉出私蓄以给之。不足,开官库以补之。各堤埝无一溃者,由夫人不吝重赀,靡不一以当百,而踊跃争先也。是冬,就食者众,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④惟其明大义,顾大局,得以公私无忝;而夫人劳心苦思,匪伊朝夕,气体阴受其伤,而忽不加察。暇犹手不释卷,偶感复尔吟咏,我从事鞅掌,愧弗能和。夫人曰:“尘俗纷沓中,惟此可瀹灵府耳。”

注①鞅掌:事纷扰烦忙 ②瀹灵府:浸润心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几而起曰(________)    (2)妆奁偿(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力不(    ) A.追上,赶上    B.及,比得上 C.前后相接    D.趁机
(2)天津道(    )A.衡量,比较    B.权柄,权力    C.权宜,变通 D.代理官职
【小题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曰:“窘非难,处窘为难,不量出入,取窘之道。”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B.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C.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D.我司赈务亦惟满/是惧或远而止之/或择而收之故/孤嫠得以多收也。
【小题5】第④段除总结夫人性格中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一面,还突出了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面。
【小题6】文章记载的夫人的言语富有个性,请任举两例加以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干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熹病革,以深衣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黄干传》)
(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D.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学校。《孟子·梁惠王上》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也称“请祠”。“祠”,指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宫廷或宗庙门前两旁的高大建筑,也指道教的庙宇。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说,致思刻苦。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非常高兴。在此任上恰逢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湖之士都来向他求教,他孜孜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2)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游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与知退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③祗(zhī)命:奉命。之:往。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⑥矧(shěn):况且。⑦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
【小题2】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
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文章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可用险、惊、幻来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叙事简洁,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
【小题4】简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本文“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作者借游“三游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①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制造精致。结绮:张挂着绮制的帘幕,指窗装饰华美。结,张挂。绮,有花纹的丝织品。②阿阁:阁有四阿,叫做“阿阁”,指屋极四面有曲檐,是古代最考究的宫殿式的建筑。三重阶:指台,楼在台上。③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即杞梁殖,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粱喜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两句是说,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高耸入云。由高楼起笔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突兀感,同时不论在空间还是感觉上都造成了一种隔绝的状态。
B.“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后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如此凄婉的歌曲呢?莫非是杞梁妻吗?
C.“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中“商”为古代音乐七音之一,“清商”写出乐曲特点,音调清越:“徘徊”写出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D.“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两句是说,我最哀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歌中的伤悲。知音难觅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
【小题2】请赏析这首诗歌是如何摹写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