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与例句中的“桃花”喻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唐·韩偓护《新秋》)
A.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唐·张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唐·罗虬《比红儿诗》)
D.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13 09:5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二)阅读《诗经·魏风·硕鼠》,完成下列小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贯,侍奉;女,通“汝”,你;逝,通“誓”;爰,乃;直,通“值”,代价。)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黍”“麦”“苗”,分别指粮食、成熟的庄稼和未成熟的幼苗。从中可看出奴隶主无所不贪的面貌。
B.“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都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肯顾(德、劳)我”,顾,顾怜;德,感激;“劳”,劳作。
C.“逝将去女”,“女”是“汝”的通假字,“逝”是“誓”的通假字。
D.“谁之永号”意为“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其中,“永”解释为“长”,“号”解释为“哭”,“之”是助词。
【小题2】对这首诗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奴隶们向“硕鼠”乞求,表现出奴隶们对“硕鼠”的敬畏。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表现出清醒的认识。
C.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奴隶们觉醒后反抗意识萌生,表现出他们到达理想乐土的欢欣。
D.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奴隶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表现出理想实现后悲泣全消的狂喜。
【小题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这首诗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重章复唱,每句四字,呈重章递进式咏唱。是《诗经》典型特色。
C.赋、比、兴是《诗经》常用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
D.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与鄙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论古人词,不辩是非,不别邪正,妄为褒贬,吾不谓然。

声名之显海,身分之高低,家数之大小,只问其精与不精,不系乎著作之多寡也。子建、渊明之诗,所传不满百首。然较之苏、黄、白、陆之数千百首者,相越何止万里。词中如飞卿、端已、正中、子野、东坡、少游、白石、梅溪诸家,脍炙人口之词,多不过二三十阕,少则十余阕或数阕,自足雄峙千古,无与为敌。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后人无东坡胸襟,又无稼轩气概,漫为规模,适形粗鄙耳。

【小题1】本文第一段中论及宋代好几位词人,耆卿是  ,少游是  
【小题2】作者对“蔡伯世云”的意见是  (选用文中词句回答)
【小题3】本文第二段中,作者写“子健、渊明”的目的是
【小题4】作者认为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请联系文意(可适当结合你对两位词人的了解),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宗,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武皇之讨王行瑜,帝时年十一,从行。初令入觐献捷,迎驾还宫,昭宗一见骇之,曰:“此儿有奇表。”因赐鸂鶒酒卮、翡翠盘。贼平,检校司空、隰州刺史,改汾、晋二郡,皆遥领之。庄宗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及壮,便射骑,胆略绝人,其心豁如也。武皇起义云中,部下皆北边劲兵,及破贼迎銮,功居第一。由是稍优宠士伍,因多不法。或陵侮官吏,豪夺士民,白昼剽攘,酒博喧竞。武皇缓于禁制,惟帝不平之,因从容启于武皇,武皇依违之。及安塞不利之后,时事多难,梁将氏叔琮、康怀英频犯郊圻,土疆日蹙,城门之外,鞠为战场,武皇忧形于色。帝因启曰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今朱氏攻逼乘舆,窥伺神器,陷害良善,诬诳神只。以臣观之,殆其极矣。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太祖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及沧州刘守文为梁朝所攻,其父仁恭遣使乞师,武皇恨其翻覆,不时许之。帝白曰:“此吾复振之道也,不得以嫌怨介怀。且九分天下,朱氏今有六七,赵、魏、中山在他庑下,贼所惮者,惟我与仁恭尔;我之兴衰,系此一举,不可失也。”太祖乃征兵于燕,攻取潞州,既而丁会果以城来降。天佑五年春正月,武皇疾笃,召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谓曰:“吾常爱此子志气远大,可付后事,惟卿等所教。”及武皇厌代,帝乃嗣王位于晋阳,时年二十有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因启曰/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B.帝因启曰/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C.帝因启曰/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D.帝因启曰/夫盛衰有常理/祸福系神道/家世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对君主、长辈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死后名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授:授职、任命,古时表任命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谪”等。
C.迎銮:迎,迎接,对着;銮,銮驾,皇帝的车驾;迎銮就指迎接皇帝。
D.厌代:特指帝王逝世,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唐改“世”为“代”,后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多才多艺,能文能武。十一岁随父出征受到昭宗夸奖赏赐,十三岁学习《春秋》即略通大义,他精通音律,能射箭骑马。
B.庄宗不平则鸣,善于劝谏。武皇部下居功自傲,行为放纵,武皇没有禁止,庄宗感到不平,遂启奏武皇严惩,武皇依从了他。
C.庄宗明察秋毫,目光长远。安塞一战失利后,时事多艰,武皇忧心忡忡,他冷静分析利害关系,劝父亲韬光养晦,不用沮丧。
D.庄宗长于谋略,善抓机遇。刘仁恭因其子受困遣使来求救,武皇起初不同意,庄宗认为是他们重新振兴的机会,劝武皇出兵。
【小题4】将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