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秦二世立,不行仁政,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赵,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B.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C.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D.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禹贡》把天下分为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礼记·王制》把爵位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海内,古人认为围绕中原有东、南、西、北四海,后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地,把中国称为“海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篇将秦王的威武写得颇有气势,对比陈涉以疲弊之卒灭秦,来证明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
B.中篇批判秦二世不行仁政,沿袭无道,失掉民心,提出了“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观点。
C.下篇重点批评子婴的过失,忠臣不谏,智士不谋,而天下大乱。认为秦的本末都未能守住,所以没办法长久。
D.三个选段分析天下形势,总结秦亡原因,批评秦的过失,提出“仁政安民”的主张,为汉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2)“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7 01:4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命下吏。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命下吏   委:交给
C.粮而景从 赢:担负
D.收天下之 兵:军队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弱天下之民 敢烦执事
B.于是废先王道 未有也
C.然后践华城 斩木
D.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事,不仅消灭了诸侯各国,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写胡人情状来表现秦之威势,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实施愚民、弱民、防民的措施,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既,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既   没:通“殁”,死
B.山东豪俊遂并而亡秦族矣    起:起事,起义
C.非于九国之师也    抗:匹敌,相当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絜大  度:揣度,估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余威震殊俗 不拘
B.迁徙之徒也 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C.然后六合为家   引为流觞曲水
D.天下笑者 吾属今之虏矣
【小题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做对比?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题4】翻译句子。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汉·贾谊《新书·先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
B.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
C.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
D.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无日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应为“不榖”。“榖”,善,美。“不谷”,不善,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
B.“疄馂”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吃剩下的食物,其二指熟食,文中指的是第一个意思。
C.“寤”在《说文》中有如下描述:寤,寐觉而有言曰寤。文中含义与之不同。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说明虢君没有才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王日中不吃饭的原因是申候犯了过错,庄王希望申候改过自新。
B.文中第二段庄王将君王分为三等,宋昭公是最下等的。
C.车夫通过糊弄虢君而逃的一命。
D.作者认为,虢君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国的原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2)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因:因为。
D.数百之众 将:率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吞二周亡诸侯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B.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作《师说》贻之
C.临不测渊,以为固 收天下之兵,聚咸阳
D.天下定 学不可以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由守势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写陈涉起义,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是为了后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证明提供有力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