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袭阳,急,汉王遗出去,而使周苛守蒙阳城。楚破荣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候。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柒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候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居顷之,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部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遗赵王于是高后①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节选自《史记·周昌传》,有删改)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③高后即吕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B.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C.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造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D.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指爵位名,一般爵位越高,分得土地越多。
B.左迁,贬官,降职。其他可以表示贬官、降职的词语有谪、左转等。
C.崩,指古代帝王和王后的死,亦可指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昌为人耿直,敢于直言。高帝曾经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他“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直接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
B.周昌不畏皇权,正直刚强。高祖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周昌在朝廷极力劝谏,打消了高祖废除太子的念头。
C.周昌深得高祖皇帝的信任和重托。高祖担心赵王年轻,在自己去世之后无法保全,于是调周昌任赵国丞相。
D.周昌对高祖忠心耿耿。高祖死后,周昌极力维护赵王安全,赵王被吕后执意召至长安,并且被毒药毒死,于是周昌就称病不上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2)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2 04: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指德高望重的人。
B.赭(zhě)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赭衣,又指囚犯、罪人。
C.髡(kūn)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如“孟舒自髡钳”就是孟舒自己剌光头发、脖子戴锁。
D.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官职的“罢、免”等;表提升官职的“拔、迁、左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他人交往。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真相大白后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守。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B.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C.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羽翼
D.毫毛不敢有所近  近:接近、沾染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B.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C.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D.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指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全境。“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区。
B.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东向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南向的座位,再次分别是北向和西向的座位。“项王、项伯东向坐”中,“东向”就是坐东向西。
C.“若入前为寿”的“寿”指的是在席间向尊长敬酒或赠送礼物﹐并祝其长寿。文中的“寿”是祝酒的意思。
D.“参乘”亦作“骖乘”,是车上的陪乘保卫人员。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就是“参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还不如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然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羽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刘邦向项羽称臣谢罪坦诚以待,将欲王关中的谣言予以澄清,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陈平先事魏王咎,后归项羽,后降汉。汉三年,楚急攻汉,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其明年,用其奇计策,卒灭楚。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其明年,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围以得开。孝惠帝六年,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孝文帝立,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为左丞相。居顷之,孝文皇帝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为献侯。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宰:主持分祭礼割肉的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B.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C.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D.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牢:古代祭祀,牛、羊、猪三牲皆用,称之为太牢。本文中指丰盛的食物。
B.侯:封建制度中爵位之一。中国周代爵位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符节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D.谥: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而为其专立的称号,有权势者方能拥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足智多谋,能出奇计。楚军将汉王围困在荥阳城,他用计离间了楚方军心,狙杀范增;平城之围,也是因他的计策,使受困的刘邦得以脱险。
B.陈平治国有才,受到信任。汉六年,他被封为户牖侯;孝惠帝六年,他被任命为左丞相;孝文帝即位后,仍被任命为左丞相;后来又单独任丞相。
C.陈平处事善变,善度时势。孝惠帝时,太后专权,要立吕家人为王,陈平假装听从,等到吕太后去世,他与太尉周勃合谋,最终诛灭了吕氏一党。
D.陈平能言善辩,口才超人。孝文帝即位后,曾经咨询朝廷事务,当时位次第一的大臣周勃回答不了,而陈平应答自如,有理有据,孝文帝也称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2)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嫡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B.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C.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D.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子札,其中“季”,是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伯仲叔季”本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后也可泛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B.嫡嗣,指皇位承继人。古代宗法制度中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皇位承继者也被称为“王嗣”“冢嗣”等。
C.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指以头叩地立即举起而不停留。因其拜礼至重,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是九拜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D.丙子,干支纪日法。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文中此日为丙子日,前一天可推为乙癸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胥识人善荐。他从楚国逃到吴国后,发现了专诸的才能,通过游说吴王伐楚又发现了公子光的意图,于是把专诸举荐给公子光。
B.吴国国政混乱。公子光的父亲诸樊不欲立太子而欲立贤者;诸樊死后,按兄弟排行传位,季子出逃,吴人立僚为王,公子光认为不合礼制。
C.专诸当机立断。吴王僚趁着楚国国丧,派兵攻打楚国失利,专诸向公子光主动进言现在的吴王僚母老子弱,内外交困,正是行事的时机。
D.专诸胆识过人。尽管吴王僚赴筵时派重兵把守,戒备森严,但专诸仍按计划行事,拿出烤鱼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吴王僚,完成使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⑵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