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赡,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普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注)”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薄。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第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衡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语。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人三等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殿试者为进士。 |
B.“丁忧”是居丧,古代时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
C.古代表示官职授予、升降有很多专门的术语,如文中 的“调”指调任,“除"指授予官职。 |
D."翰林"在文章中指翰林院,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宋设翰林学土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在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听历史故事,能概括其要点。 |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欧阳修想把他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 |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发现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前役人破产,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规定,减少了损失。 |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英宗慧眼将其识中,欲召其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苏轼最终得到直史馆的职位。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