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投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听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处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小题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
【小题3】画线句子强调的是什么意思?作者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实质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31 06:4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都江堰》

【小题1】在未看到都江堰之前,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笔下有什么特点?
【小题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小题4】作者说“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试分别列举出这些“胜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旷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球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的,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面在旷野问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迭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泣”,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f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也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蚊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闻,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折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
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E. 人类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长途跋涉中,我们只有互相挟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否则什么事都很难做成。
【小题2】文章由“旷野”联想到了哪几件事?作者将两者结合起来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3分)
(2)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3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
阿尔贝特·史怀哲认为:
(1)敬畏生命、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2)善能保存和促进生命,恶能阻碍和毁灭生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逸飞传·视觉人生》序
余秋雨
那天在纽约亨特学院演讲,结束时现场交流,采用写纸条提问方式。至少有三张纸条问到:现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也不慢,文化人的队伍也不小,为什么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成果寥寥?
我知道,他们所说的“成果”,与我们每年大规模颁奖、汇演所制造的热闹是另一回事。我回答说:“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文学艺术的最高创造者永远是极少数。他们总是分外孤独、辛劳、烦闷、脆弱,他们总是备受嫉妒、非议、刁难、剥夺,因此,要让他们消失太容易了……”
说到这里,我又鬼使神差地重复了一句:“是的,他们太脆弱了,太容易消失了……也许在他们消失很久之后,人们才知道他们消失的分量,但来不及了。也许人们永远也不知道……”
我不能不相信,那天下午,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击中了我。后来仔细算来,正是我一再喃喃地重复“他们太脆弱了,太容易消失了”的时候,陈逸飞先生在上海处于弥留之际。我演讲的亨特学院,正是他当年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的地方。
第二天,美国网站上立即出现了他不幸去世的消息。那天我去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演讲,穿上了陈逸飞先生多年前送给我的一套制服。我的行李箱里居然带了这套制服,想起来也有点奇怪。我演讲时开头就说: “我要介绍的,是今天我穿的这套制服。”然后,我告诉听众,这几天,中国失去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听众其实都知道他,礼堂气氛肃穆了。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在远方悼念着我的朋友。此后,我轮着到马里兰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休斯敦的华文作家协会演讲,每次都以这套制服、这位朋友开头。我要把悼念延长,我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这套制服,他是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送给我的。他知道我接受了香港凤凰卫视的邀请,要投身于北非、中东、海湾、中亚、南亚等地的人文风景传播事业。此途之险,其他友人知之不多,但他是个好人,比较了解传播事业的形势,态度立即郑重起来。他让凤凰卫视的摄影队来到他的画室,拍摄他的一段谈话。我知道,他是怕早已分不清大小轻重的文化界在热闹喧腾间把真正的大事看轻了。然后,他送给我这套制服。那几个月,他天天在电视机前紧盯着我。谁知,我一回国门,就遇上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诽谤事件。但很快就接到了他的约见电话。
那是上午,餐厅生意清淡,没有叶子的树丛在寒风中颤抖。那天很冷,我远远看见他一个人站在餐厅门口,衣服穿得很厚,在迎我。我一路遇到塞车,他在那里站了很久。他刚刚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时差还没有倒过来,因此显得颇为疲惫。
然后,坐下,点菜。我随意地吃了几口菜,讲起在那些恐怖地区历险的事情。“那些人真恶劣!”他突然冒了一句。“实在是恶劣透顶!”他又加了一句。我突然明白,他不是指我刚刚在说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而是指诽谤者。但是,除了这两句,他再也不想用其他语言评述他们。
分别后,我又去远行了。在视觉艺术名下,他办学校、办杂志、设计服装、拍电影……每件事都要有团队,而每件事的危难之处又必须由他自己出面。他的郁闷由此而生。不仅仅是受累,而且还受气。
我记得去年至少有三次,他都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一再对我说:“我真要气得吐血!”谁知,他现在真的吐血而亡。
我在美国找报纸,想知道与他有关的消息。找不到中国的报纸,却能看到不少当地的华文报纸。那些华文报纸用惊恐的语调转述着上海文化界的所谓“舆论”,几乎句句都对他不利。说他是“文化商人”、“受争议”、“不是美术界的典范”……。
他早已可以生活在世界任何一座大城市。很多有成就的华人确实也那样做了,而他却选择了回来,选择了这座城市。难道,他选错了吗?但我知道,事情不会永远这样。
我想,应该保留他的一间工作室;应该有一个他的作品的展示厅;应该有他的一个小小的墓园,当然不必在上海。可以预计会有很多后人在他的那些杰作前伫立良久。
美,通过一个现代中国殉道者的生命遗迹,得以延伸。正这么想,收到了这本从广西寄来的《陈逸飞传》稿本。因此,我有责任写这篇序言。(选自《名人传记丛书》2015年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逸飞传》是杨长勋为陈逸飞所立的传,他通过传主生平记事的详细描述、生前好友和各界人士的回忆,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陈逸飞的形象。
②陈逸飞,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2005年因胃出血去世。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与创作。陈逸飞以“大美术”理念,在电影、服饰、环境设计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成就,成为文化名流。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代表作有《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周庄》等油画作品。
③“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叫视觉艺术家吧。”这是陈逸飞的自我界定。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开篇写在亨特学院演讲时,采用写纸条提问方式,并认真解答了至少有三张纸条提到的问题,看似闲笔,其实起到了定下情感基调、引出下文、暗示主题等作用。
B.“我要介绍的,是今天我穿的这套制服”,这样的表述意图在于作者通过交代陈逸飞赠送服装的经历,体现“我”与陈逸飞的友谊,以及陈逸飞的审美观念和人格魅力。
C.文中写道:“餐厅生意清淡,没有叶子的树丛在寒风中颤抖。”这是借景抒情、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当时的客观环境,又传达出“我”遭受诽谤后的苦闷和陈逸飞的沉重心情。
D.陈逸飞“他现在真的吐血而亡”,原因就是他在视觉艺术名下,办学校、办杂志、拍电影……每件事都要有自己的团队,而在危难之处又由他自己出面,受累受气太多。
E. 文章最后“美,通过一个现代中国殉道者的生命遗迹,得以延伸”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起到了深化主题、呼应开头作用,高度地歌颂了陈逸飞视觉人生的崇高境界。
【小题2】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陈逸飞对视觉艺术的重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篇人物传记的序言,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请简要回答。
【小题4】本文作者如何评价传主陈逸飞?你能否从陈逸飞的经历中领悟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成果寥寥”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B.文章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做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是因为它历史悠久,资格很老。
【小题2】怎样理解“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小题3】都江堰只是属于四川的一项水利工程,作者为什么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年庭院

余秋雨

①二十七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一个人在岳麓山上闲逛。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儿,乘着当时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浪潮,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

②眼前出现了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很多灰褐色的老式房舍,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了自己。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③我在这个庭院里摸到一块石碑,凭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天光,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四个大字:岳麓书院。

④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我一直在想,历史上一切比较明智的统治者都会重视教育,他们办起教育来既有行政权力又有经济实力,当然会像模像样,但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呢?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项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无法落实的原因。书院的出现实在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大体符合中国国情,上可摩天,下可接地,与历史上大量不切实际的文化空想和终于流于世俗的短期行为都不一样,实在可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中国名山间出现过的书院很多,延续状态最好、也最有名望的是岳麓书院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⑤让人反复缅思的是一些执着的人和一项不无神圣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全部辛劳、苦涩和委屈,都曾由岳麓书院的庭院见证和承载,包括二十七年前我潜身而入时所看到的那份空旷和寥落。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定的旅程。

⑥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企望过高。

⑦突然想起了一条新闻,外国有个匪徒闯进了一家幼儿园,以要引爆炸药为威胁向政府勒索钱财,全世界都在为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安全担心,而幼儿园的一位年轻的保育员却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没有预告的游戏,她甚至把那个匪徒也描绘成游戏中的人物,结果,直到事件结束,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保育员无力与匪徒抗争,她也没有办法阻止这场灾难,她所能做的,只是在一个庭院里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孩子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场游戏的意义,也许长大以后会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社会历史的风霜雨雪,教师掌握不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握这个庭院,这间教室,这些学生。

⑧为此,在各种豪情壮志一一消退,一次次人生试验都未见多少成果之后,我和许多中国文化人一样,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不否认,我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护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

⑨不仅仅是一个亲热的称呼。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这一句中的“撒落”运用比拟手法,非常形象贴切,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
B.作者在第二段介绍这个特别的庭院,并对其进行描写,直在第三段才指出自己看到的庭院是岳麓书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作者认为,教育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因为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对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前的庭院所蕴含的精神的探讨,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
【小题2】文章第⑦段引用国外的一条新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的理解。